尽管海豚聪明伶俐,与人为善,但有的地方还是在不断地捕杀海豚。
我国南方的渔村就有捕杀海豚的习惯。
初春,大批洄游海豚从澎湖列岛附近经过,历史上的澎湖县的员贝岛村和沙港村的村民,每年这个时候都会联合起来出海围捕海豚。
一旦发现海豚的踪迹,两个村的渔船便会迅速地集合起来,在海上“一字”排开,从外海向岸边推进。
同时,渔民们使劲用竹篙敲击水面,驱赶海豚向沙港村的内港游来。
随着海水逐渐变浅,进入内湾的海豚就像进入了口袋一样,当海豚发现自己面临绝境时,便掉头向外海冲去,在海上掀起波浪。
这时渔民们就会开始奋力堵截,站在岸上的人也拼命地呐喊助威,不一会儿,吓得晕头转向的海豚就会稀里糊涂地冲上海滩。
离开水后,海豚就生死由人了,只能任人宰割。就这样,渔民每年可以捕获几十条甚至数百条海豚。
在捕获海豚的季节,很多游人都会前来围观。
过去,这里有一个传统,就是在捕海豚的时候,凡是在场呐喊助威的人,都可以分得一份海豚肉。
但后来,由于游人增多,这个不成文的规定也就取消了。
在澎湖捕到的海豚,多为“瓶鼻海豚”。这种海豚聪明乖巧,很会表演,因而受到海洋公园的热烈欢迎。
它们的食量不大,每天只吃5千克左右的鱼,仅为其他海豚食量的1/3。
香港海洋公园的海豚多来自澎湖。现在澎湖已经建立了一座“世界海豚研究中心”,专门训练海豚。
工作人员从渔民手中买回海豚进行挑选,把那些怀孕的母海豚和那些身体笨重的海豚挑出来,做上记号然后放回大海。
留下的海豚占总收购量1/3,这些海豚经过训练便成为水族馆的演员,然后再被卖到世界各地,为游客表演节目。
年,探险家彼得文迪途经香港、澳门和珠江口水域时,发现“海豚百余,呈牛奶白或淡红色”,这是世界上首次有关中华白海豚的报道。
年,瑞士人奥斯北目睹了中华白海豚在其船前嬉戏、游玩的情景,并将其命名为“中华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是世界上最为濒危的海洋生物之一,也是中国海洋鲸豚中唯一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淡水中的白鳍豚、陆上的大熊猫及华南虎等都属同一保护级别,因此被人们称为“海上国宝”、“海上大熊猫”。
在厦门,中华白海豚多在春天接近妈祖生日时来到九龙江水域,渔民便认为成群结队游来的中华白海豚是为朝拜妈祖而来,因此称其为“妈祖鱼”。
同时,又因为它们出现的时候,一般都风平浪静且没有咬人的鲨鱼出现,所以又被称为“镇江鱼”。
中华白海豚体长2.2~2.5米,体重约千克,身体浑圆,呈优美的流线型,眼睛乌黑发亮。
每年的6-7月是中华白海豚的繁殖期,雌豚的怀孕期为10个月左右,于次年的3~4月产仔。
初生的小海豚重约10千克,长约90厘米,通常一胎1仔,哺乳期为6个月,中华白海豚平均寿命高达50岁。
中华白海豚出生时,全身为深灰色,随着身体的逐渐长大,体色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通常由背鳍开始,向头尾两边褪减,到成年时就变成白色或粉红色,十分漂亮、迷人。
清朝初年,在广东珠江口一带,中华白海豚被称为“卢亭”,也有渔民称之为“白忌”和“海猪”。
由于中华白海豚相当珍稀,再加上其地域分布的特点,所以其被定为九七香港回归的吉祥物。
在香港庆祝回归委员会的成立典礼上,台上悬挂的大型会徽格外引人注目:一头卡通式的中华白海豚一跃而起,溅起朵朵浪花,象征着喜悦与欢庆,中间是香港特别行*区区旗,区徽的主要组成部分为配有五颗星的紫荆花,显示着香港同胞广阔的胸怀。
选择中华白海豚作为回归吉祥物,是因为它们不仅是海洋里的珍稀动物,且名字中含有“中华”二字,并每年都会游回珠江口等地繁殖后代,具有不忘故土、热爱家乡的品质,而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应回到祖国的怀抱。
中华白海豚性情活泼,多栖息在岸边较浅的水域,很少会游入深海,并会在不同的地方进行不同的活动。
休息或游玩时,它们会聚集在靠近沙滩的海湾;捕食时,它们会出现在浅水及岩石较多的地方,有时多达20头,尤其是在拖网渔船操作时,常有很多中华白海豚跟随渔船,抢食漏网之鱼,更有胆大包天者会直接钻入网内,饱餐一顿,然而这往往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不是被渔网缠住就是被捕到船上。
但每年有多少中华白海豚被误捕或因误捕而致死,目前还缺乏完整的资料。
中华白海豚的食物主要是生活在海湾的小动物,如鲻科和石首鱼科的鱼类、乌贼和虾类等,在黎明和*昏活动较频繁。
中华白海豚以前在长江口以南至北部湾都有分布,20世纪60年代在厦门港随时可见。
20世纪80年代以后,渔船捕捞、海上工程以及水质污染等,对中华白海豚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目前该海域的中华白海豚已不足头。为了保护中华白海豚,香港*府在龙鼓洲水域首先建立了海岸公园保护区。
与此相呼应,年8月,作为中华白海豚的主要栖息地之一的福建省厦门市,也建立了一个总面积为平方千米的以保护中华白海豚为主的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