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工业正处在一个经历初期发展后的繁荣阶段,“明星”成为“一种广泛流行、初具规模的社会现象和工业制度”。这一时期的报刊上刊发了大量的电影女星的散文、诗作和随笔,有的女星甚至撰写剧本、小说,以“作家明星”的美誉而闻名。本文侧重将这一现象放在当时的城市消费语境之下进行考察。一方面,围绕电影女星的公共话语呈现出一种对女星的正面评价,在这种价值建构中起了很大作用的流行报刊,为女明星提供了银幕外一种重要的表演场所;另一方面,在当时被创作者、评论者、演员和观众认可的“本色派表演”准则下,女明星的文学写作成为体现她们“本色”的一种工具,对早期电影工业的明星类型化起到一定作用。因此,这股电影女明星文学创作热潮是电影宣传话语对女明星进行的一种“文学包装”或“文化包装”。
关键词:电影女星消费语境“本色派表演”文学包装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面对着内部的冲突和外敌的入侵,正处在一个变革时期。此时的中国电影,处在一个经历初期发展后的繁荣阶段。一方面,电影技术的发展给观众带来了有声影片,编、导、演等技术都有了新的提高;另一方面,制片厂制度初步建立,经过激烈的竞争后,“明星”、“联华”、“艺华”、“天一”等公司慢慢在上海立足。电影业的发展,使上海很快成为了“东方好莱坞”,电影在都市观众中非常流行,“在今日,一般民众——一般摩登化的男女青年,差不多都公认电影是他们生活上最大的慰藉,和最高的享乐”[1]。
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的“表演艺术已经十分成熟,并随着电影商业化进程的推进,出现了一批堪称明星的较大演员群体,他们在广大观众中享有很大声誉,也带动了电影市场的活跃”。[2]如胡蝶、阮玲玉、王人美、黎莉莉、陈燕燕、艾霞、陈波儿、王莹等女明星,金焰、高占非、赵丹等男明星。“‘明星’不再是一个单薄的外来名词,而实在地成为一种广泛流行、初具规模的社会现象和工业制度。”[3]伴随着电影明星的出现,“影迷”群体也登上了历史舞台。“‘影迷’(Fans)成为‘明星制度’(Starsystem)的最有力的支持者。不自觉地放弃了电影底文化内容的评价,而单纯地追求明星身价(Starvalue)”。[4]明星和影迷这两个相互依存的群体,迫切地需要电影以外沟通双方的媒介,流行报刊无疑是让影迷得以“亲近”明星的一种重要媒介。
翻阅这一时期的报纸和刊物,能看到很多明星的散文、随笔、诗作,主要见于《明星月报》、《电通》等电影公司主办的杂志,《现代电影》、《艺声》、《影迷周报》等电影类流行杂志,也有《现代》这样的文学杂志。这些创作,大多出自女星之手(或用女星之名发表)。电影女明星的这一“文学创作”潮在近年来引起了学界的重视,其中文笔较好的艾霞、王莹的作品集成《现代一女性》、《衣羽》两本册子出版[5],研究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