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英译为媒介的《诗经·关雎》传播已有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其间译本频出,译者经历了从西人到国人且与*治渐行渐远的变化,成果有韵无韵参半,经典译本代有借鉴;在名物字词、内容主旨、艺术修辞上,译者对原文和原文化表现出“忠实”或“偏离”的传播倾向,前者多基于尊重、多识和审慎,后者则生于傲慢、失察和唯时说是从;从《关雎》到《诗经》,英译的传播立场经历了从“经学”至“文学”的转变,亦呈现出“西传”与“反哺”并行的传播轨迹。鉴往思来,正确的《诗》学观、丰厚的研究积累和积极的交流态度仍是推进以翻译为基础的世界性《诗》学传播发展的不竭动力,而作为古典诗词的源头,《诗经》在英语世界里的传播经历也为古典诗词“走出去”模式探索提供了宝贵的范式借鉴。
关键词:《关雎》;《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源头”,其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据着极高地位,也是域外传播得最早且最广泛的元典之一。过去的四百年里,西传是主流,英译是主体,学者对英译情况的梳理尤多,但“概况”之外,择“管”以“窥豹”的工作也很重要。具体诗篇英译传播的个案研究有利于深入地呈现《诗经》传播的纹理细节,为其后的古典诗词的传播模式探索提供真切的经验,而《关雎》无疑就是最好的选择。于《诗》而言,它是篇之首与“风始”;于英译而言,它是最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