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残联公报显示,盲人通过掌握推拿技能,就业率达到90%,而综合各种就业形式,聋哑和下肢残疾人的就业率仅仅达到24.2%。拥有一技之长是他们对未来有奔头的最大希望。现有针对这部分残疾人的技能取证培训,重形式轻效果,在这个靠真本事吃饭的时代是行不通的;更可怕的是,长期的输血式帮扶,造成很多残疾人坐等救助的心理。
“修而立”——东海工匠助残技能培训公益课堂志愿服务项目在定海区志愿者协会和国网舟山供电公司舟山电力“阿拉来嘞”志愿服务队的支持帮助下,由舟山市技能大师夏志祥老师傅为核心人物,企业志愿者共同参与,为残疾人学员提供电器维修技能培训,形成传承工匠精神、资源变废为宝、学有所成反哺社会的系统化志愿服务体系。
“看见”色彩——盲人触觉绘画公益项目“看见”色彩——盲人触觉绘画志愿服务项目项目以“融纳”取代“容纳”为目标,致力于解决特殊人群帮扶中“容”而不“融”的问题。通过“基于盲人特点的绘画教学”和“举办融纳艺术活动”,探索用艺术促进残障人士有尊严地融入社会的方法。
团队以浙江省盲人学校为试点开展盲人触觉绘画教学活动,发掘盲人独特的美术潜能;研发“融纳”艺术产品,帮助盲人获得艺术就业,让社会在“融纳”艺术产品中看见盲人美术能力的独特性,使盲人与明眼人在平等中建立真正的融合。自项目开展至今,团队已研发3本盲人绘画教材及2类“融纳”艺术产品,即“虫洞探秘”体验活动和看“不见”的绘本。
“医带医路”医疗公益服务项目“医带医路”医疗公益服务中心是指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以温州医科大学留学生生源地为服务点,借助温州医科大学中外学生、温州医院医护人员与校友人力资源优势,为“一带一路”沿线第三世界国家或贫困落后的地区开展针对性的五大预防保健讲座,三种医疗技能培训,一流专业医疗援助的项目。
同时项目秉承“带出去、引进来”的理念进行商业创新,充分发挥留学生志愿者特色与资源优势,通过举办具有异域风情的义演活动、义卖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创意产品来为项目筹得部分活动资金,并且通过活动更好地宣传项目本身,吸引更多的中外志愿者加入项目。
林间的小孩——绿马甲文明公益行动“绿马甲文明公益行动”是由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杭州日报科学松果会共同发起的公益项目。
“林间的小孩”是绿马甲文明公益行动中聚焦于服务6-12岁青少年的自然教育项目。通过培训赋能绿马甲志愿者,让他们能够在身边对孩子开展多种寓教于乐的自然课程和绿色环保活动,引导孩子与家长共同参与自然教育课程,减少“自然缺失症”的发生,修复人与自然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