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瓜美将的第58篇文章
没想到,我居然会荐书。
最近每天都必须开一小时的车,于是开始听有声书。第一本听的是RayDalio爷爷(桥水基金创始人)的Principles:LifeandWork,觉得“嗯,还是更期待他的下一本投资原理”。第二本听的,也就是今天要推荐的:
这本书出版于年,作者DanielKahneman(下图这位爷爷)是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因其在决断/决策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而获奖。呃,不知道我翻译得对不对,严谨起见,原称是:psychologyofjudgementanddecision-making;behavioraleconomics.
图片来源:TheEconomist
为什么要推荐?因为实在是太睿智了,充满洞见,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
这书并不能立刻教会你什么技能,也谈不上文学的享受,而且全书透着学术论文气质,略枯燥,需要巨大的耐心才能读/听下去。
但这书向你揭示了一点点世界的真相和人类思维的真相,只是一点点而已(大部分尚有待研究有待发现)——却足以颠覆我的部分三观。
如果每个人都读一读这本书,人类做为整体,大概能少犯一些错误,少走一些弯路,少把偏见当成天赐的直觉。
既然这书这么难读,又这么值得一读,那么我来向大家念叨念叨书中智慧的冰山一角,如果能勾起诸君亲自一读的兴趣,也算功德一件。
想从这本书提炼出几句话的中心思想,不是办不到,但会损失掉大部分有价值的内容——有点像论语。所以,不求全面,但求有趣:我来拣书中几个我觉得格外牛x的理论说一说,辅以我的个人思考,真实经历。
但请诸君务必记住:本文只是从Kahneman爷爷浩瀚如星空的研究内容中挑拣出的几颗星。想要看到星空的全貌,请读原著。
-1-
遇到难题时,你的大脑如果一时找不到答案,会迅速的用一个相关的、但更容易的问题来替代那个难题,并回答这个容易问题,而且自认为已经完美的回答了那个难题。
比如,炒股的人,在彻底分析一家公司的数据之前,常常会在心里已经判定,要不要买这家公司的股票。这种信心来源于何处?来源于把“这家公司的股票是否值得投资”这个复杂的问题,替换成了“我喜不喜欢这家公司的产品”,“我喜不喜欢这家公司的CEO”诸如此类的容易问题。
比如,你觉得这个投资经理值得信赖,尽管你并没有看到ta过去N年的投资记录,只是和ta聊了聊天,而且ta长得像某个你非常信任的朋友——你的大脑在把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该不该把我的钱托付给这个人”,替换成了“我喜不喜欢这个人”。
再比如,如果现在问你“你愿意为保护濒危物种组织捐多少钱?”,你可能觉得这个问题过于宽泛,难以回答。如果,先给你看一段海豚被渔网逮住奄奄一息的视频,再问你“愿意捐多少钱?”,你的大脑很可能会不自觉的,将你对这只海豚的悲悯之心量化成一个金额。实际上,你回答的是个替代问题“我有多同情视频里的海豚”。
-2-
人脑需求故事,有因有果、前后一致、干净简单的故事。人脑也需求情绪,越清晰、越非黑即白越好。
而人脑不擅长应对随机性,或从统计学角度看事情。人脑也不擅长处理模糊的、矛盾的、灰色地带的情绪。
而世界的本来面目恰恰是人脑不擅长处理的:随机性统治着我们的生活,太多事情无法用前因后果去解释;非黑即白几乎是不存在的,所有人所有事都有两面性。
举个例子,如果告诉你,一个“罪大恶极,残害了无数家庭,双手沾满鲜血”的罪犯,非常喜欢养狗,也非常喜欢小孩子(正常的喜欢,不是恋童),而且画得一手好画,你会不会产生一丝“哪里对不上”的感觉?这个罪犯确有其人,叫希特勒。
Kahneman爷爷在书中举了个例子,必须要提一下:
一个公司的最高管理层,以CEO为代表,对该公司在市场上的表现有多大影响?
这个问题及其变种,常被拿出来讨论。你大概立刻能想到好几本以此为题目的专著,相关文章更是不计其数。这些书和文章,尽管具体观点不同,但一般都认为,CEO及其领导的CXO们,对公司市场表现的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
而研究者们将指标客观化、量化,运用统计学方法,测量了大量样本之后发现:一家公司的成功与其CEO的素质/特质,相关度为0.3(区间为0到1)。
0.3是高是低呢?通俗的解释一下:比如A和B两家公司,各方面都很像,只不过A的CEO非常强,横看竖看都符合商业教材上的完美定义,而B的CEO很一般。哪家公司的业绩将会更好?
在一个完美的、可预测的、永远有前因后果的世界,公司A的业绩%将强于公司B。在一个没有任何可控因素、纯随机的世界,公司A有50%的可能性强于公司B。而0.3的相关度意味着,公司A有大约60%的可能性强于公司B——仅仅比纯随机的世界高了10个百分点。觉得这个数字难以置信的同学,请读原书。
高了10个百分点也实属不易,但与当下人们对于CEO及其团队的风格、能力的崇拜,似乎不甚成比例。
之所以对这个例子念念不忘,是因为我还在麦肯锡的时候,和多个团队都曾讨论起这个问题:大家接受的书本上的训练,是“CEO决定公司成败”,但看多了实例,越来越发觉“不对啊,明明很强的人,怎么公司表现这么差”或者“明明没什么雄才伟略,怎么ta带领的业务单元年年都是公司第一”。现在居然找到了理论依据,热泪盈眶啊。
人脑对于故事的需求,还导致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连贯性和一致性,有时比正确性还要重要。
需要向上级做定期汇报的同学,别管是什么部门的,有没有这个经验:两次汇报之间,如果有数据不一致,比如上次你说你平均每天吃6两米饭,这次你又说是7两,眼尖记性好的上级一定会注意到,并且穷追不舍。
但只要你每次汇报都保持一致,实际上你到底吃了几两饭,好像倒没那么重要了,上级常常也不知道你的数据怎么来的。人脑对连贯性和一致性比对正确性要敏感得多。
既然知道了人脑的这个特征,下次做汇报之前,稍微花点功夫,核查一下数据是否前后一致。此外,高手能把枯燥的汇报讲成故事,详见我以前的一篇“咨询师的我,给当年工程师的我十条忠告”,不要再轻视“故事线storylining”了,你的听众都长着人脑,而人脑就是喜欢听故事。
-3-
人做决定这个过程,有巨大的偶然性、随机性。你做的决定,并不仅仅由你的思维、性格支配,还和当时那一秒、那一分钟的环境有极大的关系。所谓“人在面对同一问题时,能做出同样的决定”是个天大的错觉。然后你再想一想,整个人类社会有多少制度是基于“人可以做出稳定的,可重复的决定”,你就会觉得后背发凉。
书中有这么个例子:
某个心理学实验,对象是以色列的八位假释法官,他们每天的工作是审阅假释申请,纯基于卷宗做出判断,准予还是驳回假释申请——平均准予率是35%,也就是说,对待案子的默认态度是驳回假释,只有理由充足的案子才会准予假释。每个案子平均花费6分钟,每天工作8小时,中间有午餐休息,上午和下午还各有一个茶歇。
研究者将案子的顺序充分打乱,交给八位法官,然后统计了准予率和驳回率与时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了个不那么招人喜欢的事实:在午餐和两次茶歇之后,准予率均出现显著峰值,达65%(注意,平均值是35%而已),这个值随着时间逐渐下降,直到下一次午餐/茶歇之前(也就是法官们最饿最累的时候),准予率将至谷底,接近于零。
高考又快到了,我不由得浮想联翩。
书中另一个一笔带过的例子,可能更惊悚:让有经验的肿瘤医生,通过观察病人肝脏(或者是某个别的内脏,记不太清了)的X光片辨认,病人是否患有肝癌;同一个医生,在不同的时间,看到同一张X光片,做出的判断不同。也正因如此才需要各种辅助判断手段。没有指责医生的意思,生而为人,这种决定/判断的不稳定性,是天生带来的。
所以事实是,当你做出了一个决定,感觉“这就是我想要的,我非常确信”,但可能你其实受这些看似十分荒诞的因素影响:
昨天晚上你看了什么电视节目;
刚才在路上有人陌生人向你微笑;
此时此刻刚好有阵凉爽的微风拂过。
-4-
直觉的本质是记忆。
你是否十分相信且依赖你的直觉?
你有没有想过,直觉是哪里来的?由于直觉的产生很迅速,很难解释,而且有时惊人的准确,所以常常被神化。
我始终不买账耶。我相信人是先有了大脑这个硬件,然后才产生了意识(你也可以称之为“灵*”)。那么直觉的产生机制,就应该能用这几百亿个神经细胞解释。
直到我听到了Kahneman爷爷对直觉的解释,觉得“嗯,大概就是这么回事了”:
直觉的本质是记忆。我再添个注脚:就是“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的那个“精”。
一个有经验的消防员在火灾现场,迅速能判断出该不该往里冲,该不该往外撤。事后让ta解释,也未必能说出个所以然,但ta就是知道何时进退,而且这种直觉确实保护着ta和队友平安。
类似关于“专家的直觉”的例子,让人惊叹又佩服。“专家”二字涵盖广泛:医生、消防员、厨师、司机、农夫,都可能配得上专家二字,其直觉令领域外的人望尘莫及。
但直觉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一是重复的机会,二是即时的反馈,缺一不可。说白了,直觉是大量练习的结果。
举个例子:病人食物中*,住院了,医生观察病人情况,开下药方,第二天就能看到病人有无好转,也就知道药方是否对症。这样练习二十年,有的医生炉火纯青,瞥一眼病人就能开药。但是,假如反馈来得没这么快,比如是某种慢性病,连续用药十年才能看到结果,医生就无法知道自己的治疗方案是否正确——十年太长了,中间可变因素太多——于是医生就没有形成“专家的直觉”所需的条件。
再举个例子:*治预测也不太靠谱,因为没什么重复的机会。比如要你现在预测,特朗普和金三胖到底能不能如期会面。此时的“专家的直觉”比扔硬币瞎猜准不了多少。
-5-
“谎言重复一千遍就变成了真理”,“三人成虎”这些格言成语,找到心理学的理论依据了——很遗憾的说。
症结在于:人脑并不擅长区分“熟悉的事”和“真实的事”。
之前说过,人脑需要构造故事、构造前因后果,来解释世界和周围的环境。在构造故事的过程中,需要从记忆中抓取素材。而熟悉的素材更容易被抓取。一旦熟悉的素材被加入到一个完整的故事链中,人脑会更强化对它的认知,至于它是真的还是假的,已经是次要的了。
人类历史有多长,对人脑这一弱点的利用恐怕就有多久。有时利用得很露骨,如挑拨离间、操纵民意。但更多时候,利用得很隐蔽,比如鸿茅药酒们最喜欢采用的铺天盖地式广告宣传。
这些思维习惯,绝不是坏事——没有这种在十分之一秒之内判断环境、做出反应的本事,人类的祖先早被猛兽吃光了。说到底,人类能活到今天,也说明这种机制大部分时候起的是正向作用。
但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机制就没那么合适了,可能导致人做出错误的判断,付出昂贵的代价。
生而为人,你我不可能避免这些思维习惯。假如完全避免了,也就不是人,而是人工智能了。假如完全避免了,也就没有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主义故事了,那世界该多无聊。
但我们可以做的是,知道思维陷阱的真实存在,时时提醒自己,尤其在做重大决策之前放慢一下速度,对照着常见的思维陷阱,反思一下自己是否被偏见蒙住了双眼。人一定得对自己诚实。
这本书里,Kahneman爷爷金句叠出,下面抄几个,大家一起爽一下。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金句啊,理论啊,没啥了不起,我的姥姥姥爷奶奶爷爷,活得久见得多,也能说出这些金句,总结出这些理论。
这里面有本质区别:一个是基于一个人的经验和主观感受,一个是基于数据、实验、统计、消误差、重复验证等一整套科学方法。在一件事情上,两个方法完全有可能得到一样的结论。但是,遇到下一件事,两个方法得出的结论不同了,你更愿意相信谁?
客户问我想在中国建个仓库加物流中心,该建在哪里?咨询公司分析了山一样的数据之后说:上海。我有个朋友听说后:这还用咨询?肯定是上海啊。如果你是客户,更愿意相信谁?
不能因为一次或几次结论相同,就把两个方法划等号。这是个基本的逻辑问题。
我相信科学。这并不是说,科学研究出来的结论永远是正确的——当然不是,科学研究经常犯错。而我相信的,是科学的方法。并不是使用了最尖端的仪器、言必谈量子就算科学的方法了;以我的理解,所谓科学的方法,其精髓是:可证明、可重复——用原子力显微镜也罢,用纸和笔也罢。
与此相对的,我无法相信“古人说了,如何如何,就是对的”,或者“相信我就是了,我说的都是真的,对天发誓”。我凭什么信你嘛。你要是在骗我怎么办?就算你心地纯良,但如果你被别人骗了怎么办?
科学研究完全可能犯错。
但它有自纠错能力;
它是敞开的、欢迎所有人去验证;
它是公正的、不会见人下菜碟。
我还是更相信这样的一个系统。
最后几句
我以上写的,只是这书的一小部分。而且,令我拍案叫绝记忆深刻的点,肯定受我的经历经验影响。所以强烈推荐大家亲自读一读,听一听。目前似乎没有中文版,氮素,别灰心,这本书的英文语言比较简单,有声书的语速较慢,就当是练英语了嘛,一箭双雕。英文PDF版随便搜一搜就有,英文有声书版据说在某著名音频类APP上就有,还是免费的。
图片来源:TEDTalks,TheEconomist,AZQuotes,Pexels
转发,是极好的
至少,也点个赞嘛
本文系瓜美将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实在看不惯护肤品广告堆砌辞藻,胡编乱造,于是干脆自己动笔,向忽悠宣战——业余时间写写瓜美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