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魏岳江
从古至今,有了战争,天空中各种展翅飞翔鸟类就不由自主地身陷其中,同人类一起冲锋陷阵,驰骋沙场,出奇制胜的战例不胜枚举,几乎每一场战争都闪现着他们的身影。
在世界战争史上,动物空中作战可以追溯到唐朝将领薛礼征东时,为攻克戈苏文据守的岩州城,他令士兵把城外所有草垛烧光,并趁狂风放出一群爪上系着火药袋的麻雀。由于城外找不到草籽,麻雀便飞到城中的草垛上,用爪子觅食,使纸袋跌落在草垛上。接着又飞来一群爪上系着火头的麻雀,他们一降落,烈焰腾空而起,岩州城顷刻大乱,薛礼挥兵攻城,最终导致戈苏文弃城落荒而逃。时至今日,如果你看过英国动画片《战鸽快跑》,也许会留意到片尾所介绍的专门为动物设立的迪肯勋章。
蝙蝠也不例外,被称为鸟类空中轰炸机。
在军事价值上,因为蝙蝠能从嘴发出高出两万赫兹的声波(“超声波”),人是听不见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灵敏的耳朵里。蝙蝠通过大脑,判断出障碍物样子等,来判断是吃是逃。正因为这个原理,人类通过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发明了雷达。蝙蝠的大耳朵能把发生的微弱声波反射到耳朵中央集中收听,大大提高了信号强度,射电望远镜、雷达、卫星地面站、太阳灶的天线便依此理制成。
此外,人类正式从这些蝙蝠等动物身上得到启迪,发明了现今运用的高科技武器:从海豚身上发明声纳,从坚硬的贝壳身上发明坦克,从鸟飞行翅膀身上发明飞行器,从萤火虫夜间发光身上发明人工冷光,从变色龙皮肤上发明军事伪装装备、隐形衣,从毒蛇上发明微型热传感器,从野猪上发明防毒面具,从苍蝇上发明小型气体分析仪,从鱼鳍上发明船桨,等等。目前,某些国家研制的隐形飞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蝙蝠的拷贝,根据鹰眼的结构正在研制“鹰眼”系统导弹,等等。
蝙蝠,是唯一演化出具有真正飞行能力的哺乳动物,其飞行能力的进化与一系列复杂的形态和生理变化息息相关。蝙蝠类动物虽然没有鸟类那样的羽毛和翅膀,但其飞行本领也不比鸟类差,其前肢十分发达,上臂、前臂、掌骨、指骨都特别长,并由它一层薄而多毛的,从指骨末端至肱骨、体侧、后肢及尾巴之间的柔软而坚韧的皮膜,形成蝙蝠独特的飞行器官——翼手。基于这个原理,二战中,美国为了战胜日本军国主义,可以说是绞尽脑汁、挖空心思,竟然秘密执行一项“蝙蝠轰炸日本”的计划,不但未成攻反而自食其果。
当时,美军捕捉了200万只蝙蝠进行研究试验,设想利用蝙蝠喜欢栖息在阴暗角落里的特点,尤其是起飞时需要依靠滑翔,就将大量绑有微型烈性炸弹的蝙蝠作为机载导弹,通过飞机在日本城市上空投放后,这些蝙蝠会飞到日本本土木质结构的建筑物居民木屋的阁楼上或屋檐下栖息,引起爆炸,足以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可是,经过多次试验,蝙蝠并不飞入新居而是返回故里。有一颗炸弹倒真的响了,可不是在日本,而是在美国墨西哥州的一个军用飞机库,机库被完全烧毁。这项煞费苦心且耗资200万美元的计划终于在1943年放弃,胎死腹中。
此后,驻太平洋海岛的美军,先后有数十架飞机被鸟撞击后坠入大海。
美国有一个机场建在岛形基地上,与之配套的防鸥设施共花了7亿美元。特别是美军为了夺取太平洋的制空权,要在一个荒岛上建立一座雷达站。一天晚上,美军派出一个特工侦察小组,先悄悄登岛选择位置。当他们的小艇靠上海岛滩头一刹那,突然“嘎嘎”传来一阵恐怖的叫声,接着数以千计的信天翁,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惊动整个荒岛,成群结队向侦察小组开始了进攻,致使有的美军士兵不是失一只眼就是少一只耳朵。无奈之下,美军指挥官只好下令用飞机对荒岛进行轰炸把鸟吓跑后修筑公路和机场。可是信天翁并不屈服,当飞机升空时,信天翁也有意撞击,把螺旋桨和发动机撞坏,使飞机坠落在地。
这场人鸟之战几乎从未停止过,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