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不止,生活不息
聆
听
悦
享
/03/22
“聆听·悦享”专栏来啦
与你分享锐评、精美文章
传递好声音,传播正能量
……
让我们一起聆听
春荠酥饼
春荠酥饼04:55来自红韵海州《春荠酥饼》——舒琴
俗语云: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眼下三月,荠菜早已摆入菜场的台面上。
不知是在家宅久了,还是因为春天的扑面清新,感觉熙攘的菜市场里各色的菜都水灵、脆生。刚把白嫩嫩的春笋装入袋中,就见眼前竖着一高高胖胖的塑料袋,绿莹莹的荠菜们拥挤着探出头来,白白的根系上还挂着泥土。一下子像遇上故知,囊入斤许。
关于荠菜的记忆总是和童年及父母联系在一起,但最感兴趣的还是古诗里的一些记载。古人为何嗜爱荠菜,歌之咏之?我想也许有两点:一是古时可享用的美食不多,二是荠菜又是跟着春来的第一道野菜,味道独特,所以备受喜爱。陆游就有“荠菜挑供饼,槐牙采作葅”的诗句。民以食为天,食以土生土长、灌以雨露的野菜为最,荠菜便是素野味之首。
古人不仅喜欢荠菜,还把它当成了下酒菜。元朝谢应芳说:“有茅柴村酒,荠菜春盘。”宋方回更有“荠菜肥甜白酒香”,居然把荠菜和酒相媲美。而方回的另一首“何必慕荠菜,窃借春风吹”,则似有因吃不到荠菜而心生“醋意”之感。要说生动,还数宋叶茵的“得鱼去换红蒸米,呼子来挑荠菜花”。可以想见,那个没有多少娱乐的年代,因着一棵普通的荠菜,在民间诗巷里绚烂了多少清贫生活!
都知道汪曾祺老先生善吃,更善写吃。他笔下的荠菜和嫩黄的蛋羹挤在一起,便可入画了。此时视觉便压倒了味觉,视觉带来的快意比用嘴吃,来得更令人愉悦。
本人手笨、心拙,弄不出朋友圈里大家日日晾晒的那些美味,更无法化成汪老先生笔下的美文。但今春突发奇想出的这盘“荠菜酥饼”,实在把疫期的沉闷搅开了花!
把荠菜带回家后,拣拣择择时就想着怎么吃。包饺子?太麻烦。做糊糊?太老套。春卷儿春饼?或者汪老先生笔下的“翡翠蛋羹”?有效颦之嫌。一边想着,一边让长长短短肥肥瘦瘦的荠菜们在水盆里绿袖飘舞。忽然就来了灵感,想到了小时候父亲和母亲在洋槐花开之时常做的油炸槐花饼——对了,就做个改良版的“油炸荠菜饼”吧!
有了思路,说干就干:春荠焯烫,切碎,佐以青椒、葱、姜;数粒花生仁、黑白芝麻,炒熟,晾凉。花生压碎,和芝麻一起入盆。面少许,和成团,捏成饼,入油……
全身所有的感知系统都围在这“滋滋”叫的油锅里了。待饼色黄,捞出。看着绿色饼上嵌着的点点橙黄黑白,心思就像琴弦搁在琴柱上,只等那轻轻一拉的音韵流淌——果然,一口咬下去,随着齿间“簌簌”的声响跳出,身心顿时被醍醐灌顶一般,每一个细胞都被唤醒。这般味觉和精神的抚慰,瞬间把两个多月的烦闷纠结化开,把日常的平淡涂抹出眼前的春光。
不觉间已横扫了大半。“掩耳盗铃”般将它推至一边,拿出手机拍照,将这酥酥、脆脆、软软、名曰“春荠酥饼”的美食留给圈里的朋友们品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