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这样的日子:
荷花开得红浪漫天,一个人穿行于田田荷叶间,没有人打扰我,被荷叶过滤了的风,凉凉地吹拂在人身上,连着毛孔都清爽一片。
听闻故乡的桃子已熟,若不怕了绒毛,可以尝个鲜了。
还有一园子的李子正半黄。想像下,站在一棵棵李子树下,想吃谁就摘谁,口水流出来了吧?馋涎欲滴,令人神往。
这,都是六月端出来的最美……
写下“最美”这个词时,我想到很多六月里最美的风物:
想到老家寇家岩那一沟接天的麦浪;想到萤火虫在秧苗上一闪一闪。
想到父母亲背着一“背架子”麦捆回家的笑脸;想到雨后的池塘,一池的顽童,嬉戏闹腾。
想到密织如林的黄麻下,一个小脑袋对着一个小屁股在麻地里扣挖半夏。挖半夏卖是那时候能换来几根冰棍的唯一机会。
想到一只大公鸡争着一直一只母鸡交配的机会。想到一只黄狗跟着一只狸花猫追着老鼠。
想到夏天被灌木丛遮盖的窑洞,那放肆的绿,葳蕤惹人眼。窑洞只露出个圆形的洞口,像极了霍比特人居住的梦幻房屋。
窑洞是我上学、放学的必经之路。窑洞的坡上种满了桐子树,是我最喜欢的地方。
每到六月,桐子树挂满绿色的小果子,如繁星满天,圆溜溜的小脑袋倒悬在树枝上,讨好着人间。那滑稽的模样绊住了人心,让路人舍不得挪步。这个时候的窑洞,看上去有点山野小趣的意味,现世安稳。
六月是瘸腿刘大哥最忙的季节。站在窑洞外的桐树下,挖起一坨泥土,“砰”的一声,倒进制砖的模子里。再用钢丝绳干净利索的把砖面刮平整,一块泥砖就做好了。每到一块砖收工的时候,刘大哥就冲着前方笑着吆喝一声,那笑声讨好着圈椅里坐着的老娘。
“瘫痪四十多年啊,照顾母亲四十多年,老婆都不讨哦,不容易哦!”过路的老人看着他们,羡慕半天,直夸刘大哥孝顺,刘大娘有福气,生了这么好一个儿子。
刘大娘坐在圈椅里,慈爱地看着他的瘸腿儿子,无论风雨,无论寒暑,从青年看着到中年,看着孩子把一块块砖装进窑,烧制出窑。那双眼睛满满的爱,孩童般地欢欢喜喜看着日复一日的景,从不厌烦。
其实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并不是锦衣玉食的奉养,而是长长久久的陪伴。一家人在一起只要平平安安,粗茶淡饭也是真味。
桐子树下刘大哥,乐观,阳光,逢上过路的人,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会打个招呼,满满的笑容,跟夏日的阳光一样灿烂。
你陪我长大,我伴你到老。刘大哥做到了。
上次回老家,刘大娘坐在自家院子里看着儿子侍弄鸡鸭。老人家清瘦矍铄,身子硬着呢。这辈子享福了。
我见惯了太多操碎心的父母,听过太多忤逆的故事。唯有故乡的景,如一股清流,风光不与四时同……
邹謇,祖籍四川渠县,现居重庆。代表作散文集《淡淡的槐花香》,《四月青阳》。多家平台签约作家,多篇文章纳入中考题库。生性淡泊,有故事,有信仰,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世人皆醒愿我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