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地五千年以来,人口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说到人,不可避免的就会让人连想到地,自古以来,土地都是财富的象征,旧时农民为什么要种地主的地?我反问你一句,现在为什么有好多人出去帮人家打工?道理很简单,不种地主的地一家人就没饭吃,大人小孩只能饿死。民以食为天。在当今社会,相信大家每天想的问题肯定不是吃了这一顿下一顿什么时候可以吃,根本不用为吃的发愁,而在旧时代,粮食就是命,人人都想着每年秋收时可以来一个大丰收,这样来年或许就不用托儿卖女过日子了,当时的“春荒”对于人们来说,直避我们现在的疫情,在期刊一书中,有这么一句形容春荒的语句:“正儿时的记忆里,这个季节除了和小伙伴们嬉戏的快乐,印象最深的就是凝在大人脸上的忧郁。那时的农人们,对于春天没有华丽的赞美,没有浪漫的情怀,有的是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时间概念,有的是青黄不接时闹春荒的无奈。”
对于春荒的描写以前还有人专门写了一本书,《救灾本草》,专门教人怎么在灾荒和春荒的时候寻找可以充饥的野菜,野果来果腹,我们现代还有很多人流行春天吃野菜的习惯,就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习俗,例如春天吃槐花饼,槐花麦饭,香椿炒鸡蛋,荠荠菜麦饭等,这些都是在春天才有的特殊食物,其实这些食物都是古人在春天必须依赖的渡过春荒的食物,我们现在看这些美食,在古人的眼里这都是救命的,如果没有这些,很多人就要吃树皮,吃土,再严重的就只能易子而食了。由于春荒的出现,导致粮食存储量的一个减少,就免不得出现有一顿没一顿的现象,再由于道家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辟谷,断食。
冬天适合辟谷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动物世界,很多的动物都会有一个冬眠的习惯,但是在冬眠前,它们都会在自己的身体内存储足够的能量,我们人体就像蓄电池,吃饭就等于为电池充电,一年四个季节中,前三个季节不断地摄入食物,足以给我们身体充足电,到了冬季就不需要再充了,可以拔掉电源——避开五谷杂粮。就像动物一样,一立冬就开始冬眠,把前三季储存的能量消耗掉,这块“电池”就永远可以充电、放电。可是常人这块电池充了几十年的电,从来没有彻底地放过电,没有排过毒,所以细胞就老化得快。而辟谷就等于让我们的细胞从里到外彻底地代谢一次。所以辟谷期间即便呆在房间里不出门,不运动,洗澡时还会有污垢,那就是代谢掉的细胞。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辟谷的生理时间,不一定都是冬天。就像给手机充电一样,有的一个小时充满,有的三个小时充满,有的八个小时才充满。
辟谷,并非世人所想般玄奥无比,实在是人的生命本身充满玄妙,真正奥妙的是人本身。这些,在辟谷过程中乃至辟谷结束后,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体悟,不过不懂辟谷的亲们不要盲目辟谷,需要在专业的辟谷老师指导下进行,盲目辟谷,后果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