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今古槐花吟我睹槐花犹闻乡音,古诗中的槐花
TUhjnbcbe - 2025/4/8 19:01:00

“又是一年槐花飘香,勾起了童年纯真的向往……”谢军唱响大江南北的一首《槐花香》,不知陶醉了多少人!暮春时节,窗外槐树上层层叠叠的槐花又绽放了,槐香浓烈,蜜蜂嗡嗡,《槐花香》这首经典歌曲又似乎在耳边回旋,此情此景,让人感概“似水流年”,充满对故乡的思念!

图片来自网络

人们常说:人啊,什么都可以忘记,就是不能忘记自己的故乡啊!的确,故乡是我们的根,滋养我们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这种恩情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里,不论走到何处、走过怎样的岁月洪流,都会时刻惦念故乡,包括故乡的一切。想必故乡的槐花也如眼前的槐花一样盛开了,对于游子来说,这个季节,槐花承载了游子太多的乡情。

记忆中,家乡的槐花随处可见,一树树洁白的花朵散发着迷人的香气,远远望去,像是整个村落飘浮于云朵间一样。每逢这个时候,圣洁而美丽的槐树林更成了农家孩子的游戏场所,那片留下纯真童趣的乐园,又怎能不令人情牵!难怪,今人有“雪色凝脂迎日月,娇姿含露净尘埃。依稀仍记家乡树,美好童年入梦来。”这样的诗句咏槐花。

实际槐花不仅是今人才借物抒情,在中国古代更是文化悠长,俗语说“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因此槐花成了一种吉祥物的象征。也有古诗“不语凄凉无限情,荒阶行尽又重行。昔年住此何人在,满地槐花秋草生。”写出了槐花中的凄凉之景。在中国诗歌中提及槐花的诗句还有很多,各呈意象,可说,槐花在千百年的演进中沉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槐花为题材的古诗,歌咏的是中国本地物种国槐,而非洋槐,因为洋槐自北美传入中国的时候已经是19世纪下半叶。国槐的花不能吃,只能观赏,一般夏秋开花,正好是蝉出现的时候,因而古诗中写槐花多与“蝉”、“秋”相关,比如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诗句“客路客路何悠悠,蝉声向背槐花愁。”韦庄的诗句“长安十二槐花陌,曾负秋风多少秋。”等,写的槐花都是夏天或秋天开放的槐花。

然而,我们今天看到的槐花多是能吃的洋槐花,暮春开放,引入不过百来年时间,由于花色漂亮,吃着也香,一经引入便普遍种植。事实上古诗中所写的槐花属国槐,多种植于庭院,乡间所见甚少,跟我们现在看到的洋槐花不是一回事。无论国槐还是杨槐,作为观赏树种,那美丽绽放的槐花无不寄托着人们的情怀!

今人目睹槐花犹闻乡音;古人似乎多借以表达一种悲凉和愁情!我们处在这个美好的时代,幸福的生活如槐花酿成的蜜一样清甜,从槐乡走出来的游子在赞美槐花中更向往寻根美丽的故乡,心情是舒畅的。而古人所处的时代,那些莘莘学子、文人墨客,多壮志难酬,那象征三公宰辅之位的槐树在其笔下自然多呈伤感之意了。

槐花中的文化积淀,因国槐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与遍布乡间的洋槐相比要深厚得多。我们对槐花的感受和抒发槐花情怀与古人是不一样的,我们了解当下槐乡游子的心境,对于古人的心境,我们似乎了解不多,却可以通过打开古典文化那扇窗口,从经典古诗中窥视到古人那与我们不一样的槐花情。

《宣州送判官》

唐代:赵嘏

来时健笔佐嫖姚,去折槐花度野桥。

谁见尊前此惆怅,一声歌尽路迢迢。

《送友人下第归感怀》

唐代:李频

帝里春无意,归山对物华。

即应来日去,九陌踏槐花。

《都门晚望》

唐代:朱庆馀

绿槐花堕御沟边,步出都门雨后天。

日暮野人耕种罢,烽楼原上一条烟。

《答长沙丁秀才书》

唐代:齐己

月月便车奔帝阙,年年贡士过荆台。

如何三度槐花落,未见故人携卷来。

这四首与槐花有关的唐诗,为不同的诗人写出,多为送别与唱和之作,虽各表心境,却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了失意中的悲凉和愁情!这些诗不是对仕途不顺的内心惆怅,就是对故人故乡的怀念,或是自身遭遇的伤怀。古代诗人将自己的心境通过“槐花”意象展示出来,概叹生不逢时!自然,昔日那美不胜收的槐花便成了诗人的悲情之花。

1
查看完整版本: 今古槐花吟我睹槐花犹闻乡音,古诗中的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