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意思是:
人到了三十岁就应该立业了,四十岁看淡一切。
因为到了四十岁,事业有成的人早就有成了。
壮志未酬的人,到了这个年龄段已知大势已去,再折腾也折腾不出什么“花”来了。
但事无绝对,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
年过四十者,想要大器晚成,多半要具备下面这三种条件。
01,余生只专注一件事,不管路上多崎岖,总会抵达目的地
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写道:“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只要你肯专注某一件事或某一职业,然后沉淀下去,日增月益之下必将会日就月将。
有些人之所以忙忙碌碌一生,多半是因为缺乏持久的专注力,哪怕是年轻有闯劲,依旧是毫无收获。
你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某些地方,成就就会在哪里,哪怕是已过不惑之年,只要坚持走属于自己的道路,终究会有所建树。
身边的一个小故事。
上前年刚子一失业,朋友们都劝他找份有前途的工作,苦于他生性淡泊,再加上腼腆,年龄已过42周岁,大多数企业都拒之门外。老婆不忍心拖累他,留下孩子奔赴自由去了。
离婚后的刚子先找了份做保安的工作,总得要养活孩子和自己吧!
我们都以为刚子的人生一眼就望到头了,谁知道这些年刚子在当地声名鹊起,成了当地有名的画家,名利双收。
原来这三年刚子一直在潜心学习国画,他不贪多,只学习画竹。上班的时候看看教学视频,下班后立马钻进寝里铺开纸墨动笔练习,三年如一日地磨炼,持续精进,进而成为这个画竹这个领域的高手。
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那个领域的专家,都是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非常专注某一件事的人。
如果你年过四十还一无是处,那么,不妨去攻克自己一直想做的事。秉持“不求多,但求精;不求散,但求专。”的念头,你也能梅开二度。
02,余生多结善缘,懂得借势、借力,才能事半功倍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清·曹雪芹
人过四十,上有老下有小,此时压力倍增,早已没有年轻时那股朝气蓬勃、敢做敢闯的劲头,如果仅靠自己的力量是很难成功的,此时更要懂得借势、借力。
一个凡是善于借助别人力量的人,往往能事半功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当然能更快捷地抵达目的地。
怎么借势,借力?
广结善缘,通过互帮互助,打造属于自己的人脉圈。现实生活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人脉关系的人想要办成大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朋友老王信奉“社交多是无用论”的信条,一直喜欢独来独往,以至于生活中都没有几个朋友。
临近四十岁了,还在工地靠做散工为生。他也很想学一门技术傍身,工地上什么工种都干过,但都只懂点皮毛,不是他不愿意学,而是别人不愿意教他。只因为人们看不惯他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
老王的孩子去年上大学了,开支陡然大增,仅靠他做散工的收入根本就供不了孩子读书,必须得多赚钱。在现实跟前他选择了低头,一改往日清高的模样,主动靠近工地上的师傅,还拜一位砖匠为师。
半年过去了,艺成,收入也增加了几倍,不光自己小日子过得滋润,念大学的孩子也因为有了物质基础,准备着手考研了。
收入高了,老王也学着跟人结交朋友,还开通了直播,直播工地上的趣事,目前粉丝已超过百万。通过直播结交了很多朋友,通过朋友介绍又承包工地,成了包工头。
现在的他已不是以前工地上被人呵来斥去的老王了,而是老乡们嘴里的“王老板”。
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专业技术,而80%却要靠人际交往、有效说话等软本领。”
此话有理。通往成功的捷径,大多都是借力借势而为。站在风口上,连猪都可以飞起来。
虽说猛兽总是独来独往,但你我都是人,人是群居动物,所以做人要善于合群,接纳“三五知己”,当然不是什么人都结交。
当你身边有了更多的人脉,想要做点什么的时候,就容易多了。
所以,年龄大一点无所谓,没有人赏识不要紧,沉淀下来提升自己,广结善缘。正所谓,种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0,余生多读书,多学习,年龄再大都不晚
学习,是我们获取知识和认识的唯一渠道,这条渠道在任何年龄时段都是行之有效的。
师旷曾对晋平公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任何时候学习都不晚。年龄大了再学习,就如黑夜里燃起的蜡烛,也能照亮起前行的路。
与其整日哀叹岁月不饶人,不如调整心态,坦然面对生活,利用业余时间专注某一领域,去学习,去升华。老而尚学,也能老而弥坚,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来。
身边的一位奇人。
老杨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位文艺青年,也试着给一些报刊杂志投过稿,可都如石沉大海,毫无收获。
人到中年突然觉得自己不应该就这样麻木地活着,重新捡起了写作。恰逢自媒体大行其道,给他这种水平有限且爱好写作的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学着年轻人的样子,老杨也做起了自媒体,天天坚持发文,一年下来,文章打磨得越来越棒,还出了书,加入了作协。
这人世间,但凡爱学习的人,即便是摸黑走路,也会有天光大亮的时候。就算一辈子平庸过活,爱学习,爱读书的人,言谈举止中总会透露着智慧通透,博学健谈。这是任何金钱也买不来的气质。
别以为“四十不惑”,我们就应该听从命运的安排,大可不必这样。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厚积薄发,大器晚成。
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橘橙芳馨。
学习,读书,永远都不晚。
后记:
唐代刘禹锡诗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日落虽已晚,霞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更何况四十正当年。
只要你愿意逆风而行,广结善缘,专注某一领域,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某一天也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前贤多晚达,莫怕鬓霜侵。共勉!
邹謇,祖籍四川渠县,现居重庆。已出版散文集《淡淡的槐花香》等。长篇小说《阴阳跨界人》、《太医令》等。多家平台签约作家,多篇文章纳入中考题库,作品收录于各大院校并作为参考文献。生性淡泊,众生见我类草木,我见众生是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