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别烦孩子爱问十万个为什么,父母就应
TUhjnbcbe - 2025/2/4 9:23:00
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ww.pfzhiliao.com/

孩子问:为什么要喝咳嗽糖浆?老师答:因为你咳嗽了,需要一些药来帮助你恢复健康。孩子问:为什么我咳嗽了?老师答:因为你在活动时着凉了,喝水也太少,所以咳嗽。孩子继续问:为什么着凉了?老师回答:因为你活动时太剧烈,所以出了很多汗,又没有及时换衣服,所以着凉了。孩子接着问:为什么我要剧烈运动?……——对话选自《捕捉儿童敏感期》

养育幼儿的父母们大多有类似的体会:孩子在某个阶段就像个“小话痨”,一旦打开话匣子,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为什么”从他们嘴里蹦出来,一个接着一个。有些问题还好回答,有些问题连大人都从来没想过。

这个年龄的孩子,度过了漫长的“单词句-双词句-复合句”的语言阶段,终于能够用完整的语句自如地表达内心的想法。他们把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对未知的探索,通过一连串的疑问句呈现出来。我们把这段敏感期称为“十万个为什么”阶段。

应对这个阶段的孩子,父母们常会有困扰,要不要回答他的问题呢?他说完这个还会有下一个。

下面,我们就从产生原因、提问的意义和应对措施来看看到底应该怎么做。

图片来自《三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

一、孩子为什么爱问“为什么”?

刚开始,年轻的父母往往觉得很新奇,宝贝的小脑袋竟然装得下这么多问题,他是天才吗?

被问得多了,父母也可能会偷偷想,他为什么不能只问点的简单问题?他现在怎么总是缠着我,以前可不是这样?他到底是真想知道答案,还是只想让我陪着他呢?

语言学家分析了大量儿童语言对话数据之后发现,约70%的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合理的请求,而不是生硬地让对话继续。孩子提那么多问题,的确是想要追寻问题的答案并从中学习。

并且,如果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他们会永无止境地追问下去。

图片来自《三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

二、孩子的提问对他们有什么用

有研究人员对超过个孩子小时候提过的问题进行了观察分析,他们发现:孩子对自己的问题是否被充分地回答非常敏感。

孩子连续不断的追问可以分为两种:一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他们会换一种方式,重复提问;如果得到了满意的回答,他们就继续深入下去,询问更多的细节。

比如孩子问“为什么会下雨?”,你要是回答“因为今天是个雨天”,他可能会接着问“为什么昨天不是雨天呢?”而如果你回答的是“老天爷想哭了”,孩子就会换一个问题,“为什么他想哭了?”

孩子乐此不疲,又是为什么?

一旦你认真地应对过孩子的问题,你会发现,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都遵循了某种逻辑,指向一种因果关系,这是人类想要更深入、更广泛地理解这个世界的潜在需求。这个需求得到满足,将会促使他们未来学到更多的知识。

当你面对的是一个未来的生物学家、哲学家、工程师,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回答他的问题呢?

图片来自《三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

三、怎样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回答

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领袖、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博士的研究表明:孩子会从语言的细微特征中学习,而成人的说话方式会影响到孩子对这个世界不同类别的思考。

如果父母的回答会影响孩子未来的思维方式,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1.尊重孩子的提问,回答态度要认真

对上学的孩子,父母会要求他们用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但是反过来,面对幼年孩子提出的问题,有多少父母认真对待了呢?敷衍是很多父母的常态,“你现在还小,长大了就懂了”、“就应该是这样,没什么为什么”是他们的口头禅。有时父母正忙于手头的事情,还会粗暴地打断孩子:“有完没完?”。

日本有一位明星妈妈,培养的三个儿子个个聪明好学,最后全都进入了斯坦福大学读书。她谈及教育孩子的心得,其中有一条就是,无论有多忙,只要孩子提问,她都会停下手中的事情,耐心解答。

不仅要耐心解答,还要采用跟孩子说话的最好方式:蹲下来,眼睛平视他。

平等的交流方式,会让孩子在充满冒险的求知路上感受到安全感,对父母产生更大的信任。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园丁与木匠》中说,孩子在获取知识时,会根据不同的人和他们对这个人的感受来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因此,在依恋关系中,最基本的信任比教学方法更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家庭关系融洽的孩子更容易主动爱上学习的原因吧。

有人会问,我不知道答案怎么办?那就带着孩子一起去翻书、查字典、上网吧,直到孩子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为止。

艾莉森·高普尼克

2.回答要尽可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在众多具体问题的背后,孩子要探寻的是这个世界,因此,回答“为什么”的最佳答案是揭示因果关系,反映出事物的本质。

世界上的事物都具备深刻的、先天的、永久的本质,本质主义就是人们根据这些表面上并不明显的潜在特征,来对物体和思想进行分类的理论。

就像曾经有人想对猫这种动物下一个定义,四足的,多毛的,圆脑袋的,会爬树的……许多特征似乎都无法准确地描述这个种群,但是我们却能第一眼就分辨出眼前的动物就是猫,这源于我们感受到的猫的本质。

密歇根大学的苏珊·戈尔曼教授30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孩子的本质主义,她的研究表明,和所有有心智的生物一样,幼小的孩子也把世界上的事物区分了不同的类别。两三岁的孩子只有模糊的感觉,但他们会努力去寻找事物的本质。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当你的回答促使他们透过事物的表面,了解了更深的本质时,孩子会自发地进行思考。

比如,在向孩子解释“为什么海豚看起来像一条鱼,游泳时也像一条鱼,但它实际上不是鱼”时,告诉他“海豚不会产卵而是直接生小宝宝“、”海豚和我们一样用肺呼吸”这样的原理,孩子获得的是比表象更深一层的因果关系,这可能促使他对更多的生物知识感兴趣。

艾莉森·高普尼克

3.注意语言措辞上的准确性

即便是学龄前的孩子,对语言中的细微之处也有十分敏锐的察觉。家里有双胞胎的妈妈,对着其中一个孩子说“你们可以吃冰激凌了”,两个孩子都会欢快地跑过来。如果妈妈说的是“你可以吃冰激凌了”,似乎只有一个孩子得到允许,那一定会引起另一个孩子的不快。

多添一个字,或者少说一个词,意思差别很大。孩子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差别,这样的差别还会影响到他未来的思考方式。因此,父母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要注意措辞的严谨,把握语言的准确性。

最常见的是,向孩子描述特征或行为时,要区分是通用的还是特定。比如,路上见到一只麻雀,对孩子说“鸟飞得不高”,会让孩子误以为“飞得不高”是所有鸟类的共同特征,改成“这只鸟飞得不高”或者“麻雀飞得不高”更为贴切。

而“麻雀飞得不高”这样的话,上升到了对麻雀这个群体的描述,是语言学家们所说的通用语言。它不仅让孩子了解眼前的这只小鸟,日后他听到关于“麻雀”的句子时,也会自然而然联系到“飞得不高”这个特征。这是因为,孩子会把听大人话中得到的经验,用于进行新的预测、产生新的结论。

因此,父母多使用通用语言跟孩子聊天,孩子更容易产生对事物本质的思考。

孩子爱问“十万个为什么”,正是他们求知欲旺盛、好奇心爆棚的表现。孩子长大后是否具有钻研精神,是否仍保有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这个阶段的感受有直接关系。父母的认真回答能让孩子感受到保持好奇、进行探索是一件正确的事,父母的准确回答能让孩子每一次都获得新的知识,而父母的用心回答则能帮助孩子在求知路上走得更远。

你好!我是羊妈妈,一个热爱阅读、勇于突破的二宝妈妈。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别烦孩子爱问十万个为什么,父母就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