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赏读先见之明是智慧,自知之明是成熟,知人
TUhjnbcbe - 2025/2/4 8:02:00

人生在世,但求过得通透明白。

先见之明是一种敏感,从当下细小的线索,摸索出即将到来的大变化或大风雨,及时调整自己的方向。

这需要的更多细心的领会,和敢于取舍的勇气。

自知之明是一种情商,只有足够了解自己的人,才会找到真正的人生意义。

不被外界的褒贬改变自己的初心,知道哪种才是真实的自己,不被他人左右。

这两种“明白”,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

▌先见之明是智慧

先见之明是能见微知著的智慧,善于通过细节来判断事物的发展趋向,并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一叶落知天下秋,世间万物都不是孤立的,都是有联系的,蝴蝶效应处处存在。

人生如棋,走一步算一步是庸者,走一步想三步是常者,走一步想十步方为智者。

有先见之明的人头脑睿智,目光敏锐,洞察世事,明晰事理;凡事看得准,看得清,看得远;常未雨而绸缪,不临渴而掘井。

明朝初年,朱元璋江山刚刚坐定,有一次写了一首诗:

百官未起我先起,百官已睡我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五丈犹披被。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形容自己勤政为民,后两句是羡慕江南富豪的生活状态。

这首诗传出去以后,一般人听了,不会产生任何联想,有个富商万二却从中听出了弦外之音,感觉灾祸要来了。

他把家产托付给奴仆掌管,自己买了条大船,载着妻子儿女离去。

一年以后,朱元璋下令将江南大族的家产全部没收入官,很多富豪被流放充军,只有万二因为预见到了灾祸而得以善终。

朱元璋初定天下,因为多年战乱,国库空虚,早就打算对江南富豪下手,解国家燃眉之急,所以在诗中流露了出来。

▌自知之明是成熟

简单而通俗地说,自知之明就是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

有自知之明是一个人真正走上成熟的标志,缺乏自知之明有时会闹出笑话。

古时候有一个人,字写得很差却自我感觉良好,最喜欢给人题字。

有一天他遇到一个熟人,见对方手拿一把白纸扇,上面没有一个字,急忙一把抢过来就要题字。

对方脸色煞白,扑通一声跪下了,不肯起来。他见状笑道:“不就题写几个字嘛,何必行此大礼?”

对方哭丧着脸说:“我不是求你写,我是求你千万别写!”

“人贵有自知之明”,人之不自知,正如“目不见睫”,人的眼睛可以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

人生如花,人人都想娇艳多姿,芳香四溢,但是并非人人都能成为鲜花。

当你不能成为鲜花时,不妨做一片绿叶;不能成为绿叶时,不妨做一棵小草;不能成为小草时,不妨做一块厚实的泥土。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为一句廉价的赞扬而如坠雾里,迷失自己;不为一句盲目的指责而畏首畏尾,改变航向。

有自知之明的人,从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宠辱不惊,得失随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先见之明就是在说这样一个智慧,在处事过程中,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思路会更开阔,很多麻烦都可以提前预见。

知人者深,自知者慎。

懂得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是交往能力高的体现,而知道自己真实的水平,知道自己想去的方向,看似小心谨慎,却彰显了一个人可靠、踏实的成熟魅力。

两者合二为一,在日常的为人处事中,都是很实用的情商道理,值得每个人学习。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自知之明)
  

所谓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称之为“贵”。自知之明出自《老子》:“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但人要做到这一点,往往是比较难的,解剖别人易,解剖自己难。所以人们又说“人贵有自知之心。”意思是说能清醒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是最明智最难能可贵的。
  
  

从宗教观念认识自知,佛法叫“觉悟”,觉下是“见”,悟是心旁加“吾”,“觉悟”本义就是“见我心”,就是“有能力看见自己的心”。自知,其实就是一个“人生定位”的问题,知道什么该坚持,什么该放弃,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整个世界都会为之让路。
  
  

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鸵鸟身重翅小,不妄想飞向蓝天;海豚无脚不徒劳爬上陆地。确实,人在一生经历中万事如意只不过是一个良好的愿望。实际上,人生的道路上荆棘丛生,困难、挫折在所难免,但是每个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困难、挫折的态度至关重要。有的人能面对现实、面对困难和挫折而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积极找寻新的出路和制定新的方案。有的人却怨天尤人、颓废萎靡、一蹶不振、悲观抑郁,甚或心情突变精神崩溃、病魔缠身。
   

那么,做人应该怀有一颗自知之心的内涵有那些呢?个人理解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自知之心是人的智慧彰显。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称之为“贵”,可见人是多么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称之为“明”,又可见自知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人都喜爱听好话、奉承话,不自知的人听到好话、奉承话,便会信以为真,飘飘然,觉得自己好伟大,他没有考虑在这些话的背后,说这话的人的目的是什么。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自知度愈高,求知欲愈强。学然后知不足,知然后更求知。掌握的东西越多,越感到自己学识的短浅。知无止境学无涯。因此,自知之明是求知的不竭动力,求知是自知之明的升华。自知之明通过求知改变自己的无知无识,也是使自己达到自尊自重、自律自信,进而自立自强自如人生境界的基础。只要人认真洞察,生活里比比皆是。
  
  

自知之心是人的价值体现。每个人生活的环境和处事方法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确实,人生就如秤:对自己的评价秤轻了容易自卑;秤重了又容易自大;只有秤准了,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世上万物,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然而,能否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却不容易。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人只争朝夕,珍惜人生的分分秒秒,在有限的一生中实现尽可能大的人生价值一个人的价值。而消极的人生态度则使人心灰意懒,散漫怠情,于碌碌无为中浪费光阴和生命。 

自知之心是人的方向目标。自知之明重在反思个人在品德、文化、理论、艺术,包括品德情操、学问技艺、举止仪表等多方面的陶冶、锻炼和养成。了解自己,这是一个人一生的课题。一个人仅有远大的志向还是很不够的,还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目标有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之分。近期目标就是自己目前的奋斗目标,远期目标就是自己未来的奋斗目标。目标要具体,要有可行性。人的趣味、才智、意志、判断力等各有不同,这里并不是要把人们都修养成同一个式样、同一种类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禀赋和长处,向着真、善、美的境界发展。有时,在人生的某个阶段能比较好地了解自己,到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它反而会变得很突出,成为自己发展中的一个障碍。所以,对人来说,要做到真正了解自己是很不容易的。
  

自知之心是人的性格特征。自知”是做人的基本底线,有了“自知”,方能“自明”,才可能知道自己该为不该为,才能兴利除弊,才能扬长避短,才能修身养性,才能不断修正错误,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人与人之间互相认知,因而产生的吸引或排拒,合作或竞争。可现实中人们常常秤重自己,过于自信和自重,总觉得高人一等,办事忽左忽右,不知轻重,而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和悲剧。当然也有秤轻自己的人,其表现为往往自轻和自贱,多委靡少进取,总以为自不如人,自惭形秽,而经常处于无限的悲苦之中。

那么,做人应该怀有一颗自知之心怎样去践行呢?个人理解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点:
  
  

怀有一颗自知之心的人,要找准自我定位。人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还要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自己应该走什么样的路,适合干什么等等,也就是说人要找准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要知人、自知,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与丰富的社会生活的实践经验。它是能力与水平的标示,也是自我完善、修养的目标境界与过程。但是知易,行难!何故?因为人有惰性,有多少人肯舍弃逸豫,为了求知求真而甘愿忧劳?没有自知之明,何能有知人者智?没有诚实与谦虚的品质,就没有比天空还宽广的心胸,怎能自省吾身与吸纳别人的美德?只爱听别人赞颂,就要受阿谀奉承的坑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品行高尚、儒雅大度、知识渊博的人交友,能使自己不断进步;与不正派的人为伍,濡染而不得自知。
  
  

怀有一颗自知之心的人,要正确认识自己。要真正了解自我,就必须换一个角度看自己。首先,要“察己”。客观的审视自己,跳出自我,观照自身,如同照镜子,不但看正面,也要看反面;不但要看到自身的亮点,更要觉察自身的瑕疵。包括对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品质等进行自我评判,切忌孤芳自赏、妄自尊大。其次,要不断完善自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须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确实,客观地看待自己是不容易的,人往往看自己好的多,不足的地方总找这样或哪样的理由宽容。正面自己的不足会下决心去修正,也才会进步,以求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最终实现超我。 

怀有一颗自知之心的人,要注重扬长避短。自恃才高的人,能想到“人贵有自知之明”,可以反思自己的不足,把态度放得谦虚一点,做到取长补短;自惭形秽的人,能想到“人贵有自知之明”,可以激发自己的热情,重新树立信心,做到扬长避短。扬己之长而避己之短,行能为之事而弃难成之作。凡可为或不可为的选择,都要基于自身的条件而定,并保持平衡、平静的心态去面对事物,以此达到心理素质的健康。事实上,每个人在做事的时候都要持有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态度,并以不断的追求去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往往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够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而一个不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则会一次又一次地犯同一些错误,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怀有一颗自知之心的人,要认真把握自己。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瓢飘然,忘乎所以,看不到问题,摆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的支点,驾驭不好人生命运之舟。自知之明关键在“明”字,对自己明察秋毫,了如指掌,因而遇事能审时度势,善于趋利避害,很少有挫折感,其预期值就会更高,人生道路也会更顺畅。同时,自之不明是受私欲和心境的影响与干扰的。在如今人心浮躁和物欲横流的人际交往中,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缺乏自律意识,就很容易受权、钱、色、欲的诱惑和腐蚀,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

怀有一颗自知之心的人,要切莫孤芳自赏。客观的审视自己,跳出自我,观照自身,如同照镜子,不但看正面,也要看反面;不但要看到自身的亮点,更要觉察自身的瑕疵。包括对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品质等进行自我评判,切忌孤芳自赏、妄自尊大。其次,要不断完善自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须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人之不自知,正如“目不见睫”——人的眼睛可以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人贵有自知之明,难得真正了解自己,战胜自己,驾驭自己。自以为自知同真正自知不同,自以为了解自己是大多数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正了解自己是少数人的明智。对自己明察秋毫,了如指掌,因而遇事能审时度势,善于趋利避害,很少有挫折感,其预期值就会更高,人生道路也会更顺畅。
  
  

总而言之,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避己所短,扬己所长,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坐标进行准确定位。当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时,也就是进步的开始。不要不切实际。必须做到知己知彼,认真把握自己。

1
查看完整版本: 赏读先见之明是智慧,自知之明是成熟,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