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一夜间,满头的黑发里,突然窜出几根显眼的白发来,而青春时期吃的病号饭,就如同那几根白发一样,十分闪亮。
我们上高中时,学校蒸的是红薯面做的窝窝头。刚出锅时,热气腾腾的粘里巴叽的,咬一口粘嘴粘牙。冷凉了再吃,又硬得咬不动。
进了师范学校,每月有二十多元的生活费,吃上了白面馍,还有菜。生活好多了,可我们最想吃的却是“病号饭”。
所谓病号饭,其实就是手工面条,细细的面条上面,漂浮着一些葱花,还有点点滴滴的小磨油,闪闪发光,看着就让人眼馋。对于我们从红薯堆中长大的青年学生,“病号饭”不亚于现在的山珍海味。
吃病号饭,需要班主任老师开具证明才可,为了吃上“病号饭”,谎称自己有病,向老师要病号饭票。有的同学找熟人拉关系,走后门才能吃上“病号饭”。
那时,每周改善一次生活,就是蒸面条,面条细细的,油滋滋的,面条里拌有细肉丝,还有大片的肉白,吃起来十分香。后来也曾吃过许多蒸面条,却怎么也吃不出那个香来。
每当学校食堂改善生活时,大家都早早地排好队,等待着开饭。看见食堂卖饭的窗口打开了,人群中一阵骚动,人一个紧挨一个,连一点缝都不留,想插队也插不进去。实在太挤,就把手放在外面,高高地举着饭碗,一点点地往前挪动。
有的一人排队,帮几个人打饭,插不进去队,其他人站在外面等。挪到窗口时,上前把饭票、碗递过去,一个人打几份饭。
后来,条件好了,每周改善生活的次数越来越多,食堂窗口挤挤撞撞的事也就少了。
……
过去为怎么能吃到病号饭而发愁,而生活富足的今天,人们却在为吃什么而发愁。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怎能不让人感慨呢。
作者简介
王海洋,男,河南遂平人。现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驻马店市作家协会理事、遂平县作家协会主席。在《河南日报》《散文选刊》等刊物发表过多篇作品。著有散文集《洁白的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