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诗词,总会被一些诗句情不自禁地吸引,于是抄录下来细品。唐诗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巅峰,除了李白、杜甫、王维三座高山,旁边还环绕着众多山峰峻岭,各具特色。昨日黄昏,读到王贞白的一首诗,爱不释手:
《白鹿洞二首·其一》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专心读书,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暮春时节,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如果不是道人来逗笑,还在深入钻研周公孔子的精义、教导呢。”其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至今民间广为流传。
拾人牙慧几多年,今日方才知道真正的出处
王贞白,字有道,号灵溪,生于公元年的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卒于年。唐末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唐乾宁二年,也就是公历年,考中进士,公元年授职校书郎,和同时代大诗人罗隐、方干、贯休同是好朋友,经常一起唱歌饮酒作诗。
在登第授职之间的七年中,他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写下了许多边塞诗,有不少反映边塞生活,激励士气的佳作。征戍之情,深切动人。对军旅之劳、战争景象描写的气势豪迈、色彩浓烈、音调铿锵。
这是一首写诗人自己的读书生活的诗,也是一首惜时诗。“白鹿洞”在今江西省境内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南。这里青山环抱,碧树成荫,环境幽静。名为“白鹿洞”,实际并不是洞,而是山谷间的一方坪地。中唐李渤曾在此读书,养有一头白鹿为伴,因名“白鹿洞”。现在的白鹿洞书院还在蓄力阶段,到了两宋之际,才会成为全国最高学府,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读书不觉已春深”是说自己专心读书,不知不觉就已经到了春末。“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阴,指极短的时间,这里以金子喻光阴,谓时间宝贵,应该珍惜。这是诗人由第一句叙事自然引发出来的感悟,也是诗人给后人留下的不朽格言,千百年来一直勉励人们、特别是读书人珍惜时间、注重知识积累,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是叙事,补叙自己发觉“春深”,是因为“道人来引笑”。“道人”指白鹿洞的道人。“引笑”指逗笑,开玩笑。道人修禅养性是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得了,而诗人需要道人来“引笑”,才肯放松一下,休息片刻,可见诗人读书之专心致志,非同寻常。“周情孔思”,当指古代读书人所读的儒家典籍。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诗中“一寸光阴一寸金”诗句成为劝勉世人珍惜光阴的千古流传的至理名言。后人应当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知识是靠时间积累起来的,为充实和丰富自己,应十分珍惜时间才是。这让我想起来苏轼的诗《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可能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
就苏轼送别的这位朋友董传而言,“气”不应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王勃在人生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董传身处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可以从“囊空不办寻春马”一句看出。显然,苏轼对董传的人生态度还是非常欣赏的。在临别时送给朋友这一句,既是赞美,也是安慰。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必然联系,凝练概括,深得读者喜爱。今天人们引用它来说明读书求知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也用来赞美别人学问渊博、气度不凡。
安贫乐道,王勃与董传可谓妙人,既是无奈,也是豁达。朋友作诗留别,既是欣赏,也是抚慰。“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被岁月压薄的纸张,会悄然丰盈我们的灵魂。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词语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
作者:韩国新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