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还馍背馍上学那些年
TUhjnbcbe - 2024/10/19 17:23:00

还馍

程根子

几经失望之后,我终于发现来路的山口处似乎有一朵小山花向这边飘来。等走近时,我才看清来人是一个和我年龄相当的姑娘。

隐藏在大山深闺中的岇梁村,开门便见山,推窗便是林。尽管这里山高路险,交通闭塞,但她一直是我心灵里的一方净土,更是我魂牵梦萦的家园。

祖祖辈辈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吃不饱穿不暖,整日饥肠辘辘,坐卧不安,饥饿威胁着每一个人。

尽管如此,父亲再苦再累总要让孩子们上学读书,他经常对母亲说:“养儿不读书,如同喂头猪。”

我家居住偏僻,山连着山,峁连着峁,枯木丛生,荆棘遍野,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直上山巅,使人举步维艰,每天只有背馍上学。三九严冬,寒风凛冽,一阵阵刺骨的寒风向峁梁袭来,母亲不幸猛感风寒,卧床不起,父亲忙着为母亲治病,竟然忘记了给我准备第二天上学的干粮,怎么办?父亲急得团团转。

母亲挣扎着从床上坐起,一阵急剧咳嗽,苍白的面庞因痛苦而扭曲,细细的汗珠从她的额头渗出,她慢慢地说:“他爸,你去对门他黄婶家给娃借几个馍,她昨天给娃蒸得多,有剩余的。”

父亲无计可施,只有去了。父亲向黄婶说明来意后,黄婶嘟着嘴,眉头微皱,一脸不情愿的样子,说:“我见过借钱借粮的,还没有见过借蒸馍的,亏你想的出来。”

父亲说:“嫂子,你就行行好,救个紧,娃明早就要拿哩。他妈病倒了,我一个笨手笨脚的男人实在没办法,也来不及了。”

黄婶说:“借行,你怎么还我?还不上我这馍怎么办?”

“请你相信我,一定还你,绝不亏欠你。”父亲善良,淳朴,尽管沉默木讷,却不失为一个可爱、厚道的人。

父亲为了我第二天上学有馍拿,第一次不被理解、不被尊重,感到很委屈,却默默地憋在心里,闷闷不乐。

几天过后,母亲大病初愈,身体渐渐好了起来,父亲才将借馍一事告诉了母亲。母亲微微一笑说:“还馍一事,包在我身上,你就放心好了,我家的生活再寒酸,但一定要给人家还得超光一些,不然就对不住人家。”

母亲对蒸馍有一套技术,她拿出一家人一直舍不得吃的几斤麦面,用酵母发酵,碱面放得合适,火候也烧得到位,这样蒸出的馍才好吃筋道。在那个没有酵母粉的年代,蒸馍前的发面工序绝非一件容易事,清一色都用俗称“酵头”的干酵母发面。所谓酵头,就是上一次蒸馍时,从发酵好的面块上拽下一块拳头大小的面团,留作下次蒸馍时发面用,一次次循环使用,直到酵母完全失去了发酵的作用。

母亲开始蒸馍上笼,父亲蹲在灶台前填火,认认真真,一心一意,只想蒸出好馍还黄婶。土灶台里的柴火烧得正旺,母亲把做好的馍放进“滋滋”往外冒着热气的蒸笼里。一个钟头过后,馍蒸熟了,接开蒸盖,馍的个头确实比黄婶的馍大了一圈,可就是有点黑,不白不漂亮。母亲对蒸出这样效果的馍很不满意,父亲脸色凝重,说:“这不能怪你,你确实尽力了,今年收麦的时候,阴雨连绵,麦子受潮生芽,自然蒸不出白馍来!”

母亲显得胆怯心虚,跟父亲说:“这可咋办?黄婶本来心性高傲,尖酸刻薄,这馍只怕是还不上人家了。”

“还能咋办,重新蒸也没有好面粉。所幸你蒸的馍比她的馍大一圈,我先送过去试试。”父亲显得很无耐,母亲跟着父亲一起去,目的是想给黄婶多说几句好话,或许黄婶能突发善心,就收下了呢。

当父亲歉意地说明情况,把馍递给黄婶时,黄婶一愣,睁大眼睛看着父母,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接着似乎就明白过来,脸色涨得通红,一下子就气得暴跳如雷,指指父亲,又指指母亲,就开始放声大骂起来:“你蒸这样丑的黑蛋蛋,还算是个馍?真有脸拿来给老娘还,你想用黑面馍来糊弄我,见鬼去吧,我坚决不要。”

“黄嫂,你看这馍的头够数吧,只是有一点黑,我可以多还你两个馍,行不行?”父亲早就想好了,面对黄婶,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做弱势姿态。

“不成,大顶屁用,去你妈的,想捡我的便宜,没门儿。”黄婶一扬手把馍摔砸在父亲脚前。

黄婶这一撒泼,母亲一下子愣了,站在那里,吃惊地看着她:“黄嫂,你不要这样嘛!我们重新蒸馍还你好了,邻里乡亲的,早不见晚见,你又何必要骂人呢?”

这时,庄上其他的人也都被惊动了,都伸头探脑地看着,还有的跑出来围观,黄婶越闹越厉害,母亲显得无地自容。

“黄嫂子,你摔馍不对,骂人更不对,把馍先拾起来,都是为了孩子上学,你帮助了他们,人家感激不尽,但你做了好事还要落个好,凡事想开点,不能把事情做得太过余了。”村长站出来这么一说,大家也都带着愤愤不平的目光看着黄婶,替爸妈打抱不平。

黄婶气急败坏,看一眼村长:“村长,这事你管不上,我娃跟本就不吃黑面馍,我不要就是不要。”此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黄婶也有些顾忌,不敢那么粗野地骂人了,折身进屋去了。

村长说:“这年月,供养孩子上学真不容易,还是紧紧口,花钱买点好面,重蒸白馍还她就是了。”

父亲拾起被摔破的5个馍,拉着正在流泪的母亲说:“村长说得对,你不要发愁,这事难不住我,走,咱们回去吧。”

话虽如此,可家里确实连一盅子好面也没有,仅仅还有50斤生过芽的小麦,生芽小麦的面粉是绝不可能蒸馍还黄婶了。本来一家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过着极度贫穷,难以为继的日子,哪里有钱去买好面粉呀?父亲安慰母亲说:“我明天上山挖药材换钱,然后去县城买好面粉。”父亲连续挖了几天药材,今天收工后,明天就可以去买好面粉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父亲收工下山时,不幸跌落悬崖,摔伤左腿,无法行动,从此落下终身残疾,令人痛心疾首。

寒假的一天,母亲让我去县城买30斤面粉回来,蒸馍还黄婶。三十多里远,我几乎一路小跑,一个半小时就到了。县粮管所人山人海,全是买粮的,卖粮的很少,我个子矮,无法挤进去。时已过午,买粮的人渐渐少了,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总算买到了30斤面粉。身小力单,扛着这30斤面粉才走了一里多路,就累得不行了,只有放下休息,然后又走了三里多路,已感精疲力尽了,看到路边有一块干净的石墩,肩膀一歪,顺势就把面袋放下了。歇了半个多钟头,再去扛那面袋时,又饥又渴的我再也无力把面袋扛到肩上。午后的旷野上廖无一人,我只有把面袋拖到石坎边沿,蹲下身子去扛,但怎么也扛不起来,无奈,只好放弃努力。坐在石墩上等有人路过时,求人家帮帮忙。

我焦急的目光不断地向这条路上张望,一个多钟头过去了,这条路从头到尾还是没有一个人经过。太阳偏西了,我觉得不能再等了,我又走近面袋,使出了全身的力气,但还是把面袋扛不上肩。怎么办?等人来帮忙成了我唯一的希望。

我望眼欲穿,不时向山路两头搜寻。几经失望之后,我终于发现来路的山口处似乎有一朵小山花向这边飘来。等走近时,我才看清来人是一个和我年龄相当的姑娘。她身上穿一件粉红色小花袄,下身穿一件浅绿色裤子,脚穿一双红布鞋,大大的眼睛,白白的瓜子脸上还点缀着一对小酒窝,乌黑的头发扎成马尾刷,随着走动,马尾刷左右不断摆动。她走路的样子很好看,像小鸟在飞翔,像彩云在飘动。

她匆匆走到我跟前,我却慌了神!叫一个姑娘帮忙,多丢人!但如果不让她帮忙,人家走过去以后,这寂寥的旷野里何时再有过路人呢?我只好羞涩地乞求道:“妹妹,请帮我一把,这面袋我扛不起来了。”已经走过去的她停住脚步,转过身来,目光投来了一种陌生的疑问。看着她疑问的眼神,我更慌乱了,结结巴巴地说:“请帮我把面袋扛、扛上肩吧!”姑娘明白了我的意思,毫不扰豫地放下她的面袋,抓住面袋两角往上猛一用力,我也调动浑身力气,顺势把面袋一抡,就放到了肩上。我耸动了两下,使面袋在肩头上平衡了些,竟忘了说声谢谢,只说了句毫无情意的话:“好了,走吧。”姑娘没吭一声,扛起她的小面袋转身就走。因为姑娘在前面走着,自己的步子尽量迈得矫健一些,才像个男子汉大丈夫。谁知肩上的面袋越来越沉,没走多远,就走不动了,但又不敢把面袋放下,怕放下了又难上肩,便不停地左肩换右肩,右肩换左肩,至于人家姑娘走多远了,沉重的面袋压得我无法去看。

终于,我坚持不住了,刚走到一处老歇台处,就将面袋摔下了。我一抬头,看见姑娘也坐在青石上歇息,又好像在等人。她微笑着走过来说:“累坏了吧?我来帮你扛一段路,我的轻你的重,换着扛,可以吧?”我说:“你行吗?这多不好意思呀。”姑娘说:“这没啥,同路嘛。我叫淡雅,邻村槐花庄的。我认识你,你爸是经常挖草药,我妈生病需要天麻、铁皮石斛几种药治疗,我去你家向他老人家求过药哩!来,别客气,看你累成啥样子了。”她很和气,放下她的面袋,扛起我的面袋就走。我背起她那轻轻的面袋,走在她身后,心里暖暖的,甜甜的,很温馨,舒服极了。就这样,她一直和我替换着把面粉扛到离我家不远的分路口,又帮我扛好面袋,说了声你慢慢走,就分路回去了。我艰难地扭过脖子,看见渐行渐远的淡雅,边走边朝我这边张望着。

有了好面粉,母亲果然蒸出了外形美观,松软可口,又白又大的花卷馍来。父亲行动不便,只有母亲给黄婶送过去。黄婶一看,露出了笑容,高兴之余,黄婶满意地说:“这还差不多,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嘛!”

母亲淡然一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心里涌起一片感激之情。

如今,每当夜幕降临,我总是难以入睡。背馍上学的年代,是一段贫穷的记忆。在事过境迁的今天,让我产生一种烟尘朦胧的美感,继而转化为辛酸而又甜美的回忆。我那患难见真情的淡雅姑娘,不知你在何方?

你和我素不相识,无牵无挂,匆匆相遇,却帮我扛面袋,一路辛苦。我未曾感谢你,从此却天各一方,永不相见,好不让人思念。

然而,我做梦也没想到,当我得知和我患难与共多年的妻子,原来就是当年帮我扛面袋的那位淡雅姑娘时,我不顾一切地迎了上去,张开双臂将淡雅紧紧地抱在怀里,幸福的泪花涌流不断,只感觉一切都如此美妙。

-关于作者-

程根子,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在《陕西日报》《文化艺术报》《参花》《精短小说》《今日文摘》等发表文学作品多万字,曾多次获奖。出版中短篇小说集《人间真情》,长篇小说《金太阳》,散文集《金色家园》。

『背馍上学那些年』

背馍上学,是几代人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那些年,为了明天,为了美好的未来,背馍上学的学子们背着馍去十几里、几十里外的镇上、县上或市里求学。

天天啃干馍,就咸菜,喝白开水,艰难困苦的生活并没有让他们消极沉沦,没有让他们自暴自弃,他们以超常的付出与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刻苦读书。因为,他们心目中有未来,有缤纷的梦,那就是发奋读书,在改变自身、改变家庭状况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他们的这种精神,被称之为“背馍精神”。如今,在许多领域,在许多重要的岗位上,背馍出身的许多人挑大梁,担重任,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中坚力量。

说起背馍上学,背馍上过学的许多人都有话要说。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一段背馍史,其中的故事一定很多,一定很感人。

为此,太白文艺出版社决定编辑出版《背馍上学那些年》一书,并作为该社年重点图书推出。现面向全国征集纪实文章,图片资料与相关实物。

一、纪实文章

我手写我心。凡是昔日背馍上学者,都有许多的故事与许多的回忆,都有许多的感触与感慨。凡具有真情实感,能打动人心,引起人共鸣的纪实文章均在欢迎之列。来稿择优选用。

二、图片资料

与背馍上学相关的图片资料,如书包,背馍的布袋,所用碗、缸、咸菜辣子瓶(罐),学校灶上的饭票、学校灶、灶管理者,等等相关的老照片。

背馍上学所骑自行车照片,家里、村里、学校、老师上课时的老照片,老师们备课、批改作业,老师们与学生们在一起的照片,学生们文体活动的照片。与背馍上学相关的所有照片,均在征稿范围内。来稿务必为家人或自己保留的老照片,并对照片中发生地、人物姓名及反映的内容等予以注释。照片要拍照清晰,不存在版权纠纷,如发生版权纠纷,提供者负全责。

三、截稿日期

即日起至年4月30日。来稿不收纸质稿件,均以word电子文档投入以下邮箱:

mtch

.
1
查看完整版本: 还馍背馍上学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