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在北京体育场南路,一树一树甜美的槐花香飘散在这清新的春风中,温馨扑鼻的香味沁人心脾、令人陶醉,让我心中不由得勾起一段陈旧多年的往事。记得那是一九八六年的春天,年轻的我在极为偏远郊县的一所中学任教。学校有二十几位老中青教师,其中有八位年轻住校的客籍教师。
那天,正好是较忙碌的星期一,大家来到学校,开始着手各自的工作。到了中午学生放学后,又累又饿的老师们来到学校食堂准备午餐,却意外发现食堂大门紧锁。打听后才得知,炊事员师傅突然患急病夜里住院了……没办法,大家只好打开食堂门锁,自己动手做饭了。只见橱柜里除了一袋大米和一些面粉外,就剩一壶油和餐具了。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师们都着急得为午饭一筹莫展时。学校里又来了几个上级检查的领导。没办法,老师们便分头行动开始蒸米饭和勾兑面汤。主食基本搞定后,却发现连个鸡蛋和菜叶都找不到,这该怎么办?学校地处穷乡僻壤,周围的几个集镇,最近的也有八、九里路。这时,检查组的领导提议说:“往上看,那几颗槐树开的多好呀!你们怎么不动动脑筋就地取材,来个槐花宴呢?”听到领导的建议,老师们也只好积极响应这唯一的办法了,随后,几位身手利索的老师迅速爬到大槐树上,三下五除二很快就采到很多的槐花。
接着由我主厨,做了满满的一锅老家蒸槐花,又用开水焯了一锅,然后煎了一大锅。一阵紧锣密鼓的烹饪,终于大功告成。老师们把几种不同的槐花菜端到了会议室,尽管都是槐花,但是却有着不同的做法和味道,一开吃,大家都津津有味的把一大桌槐花菜收拾了个精光。检查组领导吃着槐花宴赞不绝口:“简直是美味佳肴,这比在城里大酒店的饭菜好吃多了。今天,为了这槐花美味,我们检查组就决定常驻你们这“沙家浜”了。”大家听后都哈哈大笑,然后相互对视后又感到哭笑不得。后来,如此盛宴重复了三天后,带队的领导就有点不耐烦地说:“咱们能不能丰富一下餐桌,换些别的菜系?你们的生活太单调乏味了。”听后,站在一边的刘阴平校长苦笑着说:“在这个贫困偏僻的地方,赶上这个季节就算不错了。目前师傅因病不能到校,大家课间轮流趁空间加班做饭,很多时候,老师们只是喝点面汤,啃个干馒头就着咸菜就充饥了。”听了校长的无奈感叹,正在打牌的一位领导不屑一顾的瞟了校长一眼轻藐地说道:“这么艰苦的生活条件,你们怎么还能坚持下来呢?”这时,刘校长挺直腰板坚定而有信心地说:“为了孩子的明天,大家吃点苦不算什么。”午饭过后,本来计划驻扎一个月的检查组一行人马却悻悻驱车告别了学校。
望着检查组领导们溜之大吉、扬长而去的背影,我不由地想起,在第一天的槐花宴席上,实在不敢恭维他们那种饿*一般狼吞虎咽的样子。饭后又听到他们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什么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学习革命老前辈。哼!哼!!前后仅仅不到一周的时间,起始还谓为美味佳肴的槐花宴,最后,还是把几位高谈阔论的领导招待得不欢而散。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人辛勤耕耘,奋战在艰苦的最前线。今天说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正是对这些默默无闻真诚奉献者的真实写照。工作中不乏存在着把调门定得很高的个别人群,赖在领导的岗位上只会纸上谈兵、发号施令,练兵场上还没真枪实弹的演练就缴械投降当了逃兵。
笔者认为,现实生活中,人们应该把镜头和赞许的目光投向那些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敬业者,而不是华而不实只会吹嘘假大空话的巨人和行动中的矮子以及弄虚作假投机钻营者。让美丽的光环和奖章名副其实的授予那些真正最可爱的劳动人民。让我们尽情地讴歌那些朴实无华的敬业者,眼下又到了槐花飘香的季节,让五一劳动节的赞歌随着浓郁的花香飘扬远方。(作者:侯俊杰)
丨作者简介:
侯俊杰,河南开封人,定居北京,从事新闻编辑工作,多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古诗和现代诗歌见诸报端、杂志、网络媒体和央视广播。文章相继在多家媒体见诸报端,其中,《古寨春秋》、《巾帼楷模张学勤》、《医者仁心郑宗颜》、《父亲是个“教书匠”》被河南日报和人民日报客户端刊载。另外,《草原上的爱》、《北京的秋》和《赞美你,我心中的太阳》等作品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当代文萃》荣幸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