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两人,每年从南方到北方,随着花期迁徙,他们每次在山东呆的时间最长,为的是让蜜蜂们采集最好的槐花蜜。“一顶帐篷,多箱蜜蜂,四海为家”,是他们常年的生活状态。吴剑平和妻子是来自江西抚州的养蜂人,这个群体还有个雅称名曰“追花族”。
养蜂人被蜜蜂蛰是常事,为了保护面部,老吴打开蜂箱时会戴上面罩。
吴剑平养蜜蜂22年了,他跟蜜蜂呆的时间比跟自己儿子呆的时间长得多。
每个蜂箱里有一只蜂王,每只工蜂采蜜归来时会准确地飞回自己的蜂巢。
本报记者联系到吴剑平的时候,他已经在泰安大汶口一处村头安营扎寨,天刚亮记者即刻驱车前往探访。找到吴剑平的帐篷时,夫妻俩刚刚收完蜂王浆,正把蜜蜂幼虫一个个小心翼翼放入成排的小塑料碗里,以便蜜蜂向里面分泌蜂王浆。
吴剑平45岁,22年前开始养峰,他的儿子恰好也在那一年出生。这些年来,他们每年三月份离家,随着油菜花的花期从江西转场到安徽,再随着槐花和荆条花的花期转战到泰山、淄博等地,一直到10月份以后才返家,几乎年年如此。
老吴的妻子小心翼翼地将蜜蜂幼虫放入排列整齐的塑料碗里。
老吴的妻子小心翼翼地将蜜蜂幼虫放入排列整齐的塑料碗里。
帐篷虽小,一应俱全。
泰山上的槐花还没开,老吴先将帐篷支在附近的一处村庄。
吴剑平的养蜂技艺是跟亲戚学的,最他眼里,养蜜蜂是门学问,可谓易学难精,需靠自己多年的摸索。养蜂人不仅要熟知蜜蜂的生理和生活习性,还必须是个好医生,最让养蜂人头疼的是蜜蜂容易得蜂螨病,经过多年的悉心研究实践,吴剑平能轻而易举地摘除螨虫而不伤及蜜蜂。这些年来,吴剑平心无旁骛,心思全在怎样养好蜜蜂上。妻子跟着他走南闯北,平日里除了做饭也兼顾养蜂的事情,是老吴的贤内助。
泰山上的槐花还没开,老吴先将帐篷支在附近的一处村庄。
摇蜜前,要先将蜂巢里的蜂群驱离。
养蜂的许多工作需要两人合作,老吴负责提取蜂巢,她的妻子负责摇蜜。
住在大汶口一带的一位老人,每年都会来吴剑平的帐篷里买些蜂蜜。
住在大汶口一带的一位老人,每年都会来吴剑平的帐篷里买些蜂蜜。
吴剑平每天置身嗡嗡的蜂群中收浆取蜜,被蜜蜂蛰是常事,有时一天之内被蛰上个十几次也不在乎。为了保护面部,老吴取蜜时会戴上纱网面罩。尽管小心,蜜蜂还是给记者来了个“下马威”,记者忙着给老吴拍照时,不小心就被一只钻进袖口的蜜蜂狠狠蛰了一下,一阵刺痛过后,手腕被蛰处瞬间红肿起来。
老吴说,蜂*是名贵的中药材,比*金都贵,但是提取蜂*难度很大。集取天然蜂蜜和蜂王浆出售,是老吴夫妇赖以谋生的唯一依靠。养蜂的生计经常与孤独和辛苦相伴,两人常年风餐露宿和四处漂泊,是为了在老家的两个孩子和老人能过上安居的生活。
吴剑平说,相比南方其他花蜜,槐花蜜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最高,所以他每年在山东呆的时间最长。眼下槐花刚开,五一假期过后他和妻子就把“家”搬到泰山脚下,山上槐花的花期通常要晚一些。
以前离家放蜂,半年没有家人的音讯。如今通讯发达了,每天都能跟孩子联系。
“一顶帐篷,多箱蜜蜂,四处漂泊”,是养蜂人吴剑平夫妇常年的生活状态。
近年来,帐篷里的支付方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今年虽然赶上了大的疫情,老吴的“甜蜜事业”基本没受影响,吴剑平夫妇属于当地复工复产较早的农人。虽然比往年晚出来了一个月左右,恰好赶上花期。今春老家天气偏凉、雨水又多,大大影响了油菜花蜜的产量,他期望着山东这块宝地能给他们带来好的收获。
文\图\视频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陈文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