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学期期末考完试到现在,有两个月了。尤其是春节以后,疫情紧张,孩子一直呆在家里。有句话说,不怕同桌是学霸,就怕学霸放寒假。同样放假宅在家,有的孩子借机看了很多平时没空看的书,有的孩子则整天泡在电视、手机上。如此一来,等到疫情结束复学的时候,那差距可不是一般的大!
“吃书”的孩子什么样?有例为证:
朋友的孩子今年上6年级。这段时间在家每天能读三五万字,有一本书甚至一个半小时就读了页。一般的儿童小说按页算的话,大概10万字左右,也就是说,这个孩子两三天就能看一本,快的时候甚至一晚上一本。她感叹孩子的阅读速度太快了,自己这种从小没有阅读习惯的家长,根本望尘莫及。
这种阅读能力确实很让人羡慕,但却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生来就有的。我这位朋友,从孩子小的时候就一直陪孩子读书,因此孩子养成了“不可一日无书读”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自主阅读后,久而久之就开启了“吃书”的模式。
再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几年前,我在济南银座商城小海豚书店,碰到了一位家长。她当时似乎在找什么,还露出一点失望的神色。我就问她,您想找什么书?她说,孩子刚上小学,之前她一直在进行亲子阅读,就是每天读书给孩子听,孩子也非常愿意听。但现在上学了,她拿不准还要不要继续给孩子读书,老师也要求她不要再给孩子读了,怕影响孩子识字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于是,她就想找这方面的指导书,好知道到底该怎么办。
很多学龄前孩子的家长都知道,应该多给孩子读书听,多和孩子一起读图画书,也就是所谓的“亲子阅读”。孩子上学后,自然也会碰到上述这位家长的问题。甚至很多家长坚定地认为,不能再给孩子读书了,上学了就应该让孩子自己学着读书,给孩子读书会耽误孩子识字,影响孩子阅读能力的发展。
那么,孩子上学了,到底还要不要给孩子读书?答案是,但读无妨!下面我就来讲一讲其中的道理。
首先要明确的是,亲子阅读的目的本来就不是为了识字。
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曾说过:图画书对幼儿没有任何“用途”,不是拿来学习东西的,而是用来感受快乐的。
阅读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孩子成为终身阅读者,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阅读的最高境界则是从阅读中享受生活。具体到亲子阅读,可以融洽亲子关系,提升儿童思维情感品质,对孩子的心理、情绪、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健康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家长总担心孩子识字晚了,自主阅读开始的晚了,会“输在起跑线上”。其实,儿童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学龄前后的孩子处于培养读图能力的关键期,一味地强调识字未必是好事。总之,亲子阅读益处多多,但跟识字无关!
其次,在孩子识字量还不够多的时候强行终止亲子阅读,只会增加孩子阅读的困难,从而让孩子对阅读产生畏惧,把一种美好的享受视为畏途。相反,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随着在学校里认识的字越来越多,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之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开始自主阅读。
为什么有的孩子认识很多的字却并不一定喜欢读书,而有的孩子识字不多,却总缠着大人“读书”?原因就在于前者只有人教他们认字,却没有人教他们爱阅读。而后者则在大人的朗读声中,养成了爱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理解书中所传达的意义,因此,它与认不认字和识字多少无关,听父母读书,也是阅读。而一个爱阅读的孩子,是绝对不用担心不会认字的。研究表明,朗读会使孩子爱上阅读,这些着迷“听书”的孩子,将保持着高度的阅读热情,通常在八九岁(也就是掌握0个汉字)之后,会自然而然地开始长篇的自主阅读。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把为孩子读书,描述为“孩子小学毕业之前都应该保持的一种习惯”。
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尽管享受这段美好的亲子时光,至于识字那些事,就交给学校里的老师吧。
为孩子读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孩子可以听到远高于自己阅读能力的图书。比如,我女儿上学前,我们就已经给她读了《波莉安娜》《绿山墙的安妮》《窗边的小豆豆》等十万字容量的小说,如果等她自己来读,可能要到四年级以后。而且我们发现,她完全可以听懂,这与专家的研究结果也相符合。
儿童听力专家研究表明,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听力大约在初二时达到相同的程度,在这之前,通常听力比阅读能力强。因此,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能够听懂并理解那些复杂的、有趣的故事,却无法自己看懂故事书。
一年级的孩子可能会喜欢四年级程度的书,五年级孩子也可能喜欢七年级程度的书,只要书的主题不超越孩子的社会经验,他们就能听懂。在这同时,朗读将较高程度的词汇灌输到他们的耳朵里,这些词汇又被传输到大脑里并记忆下来,进而增强了孩子的阅读能力。
那么,什么时候可以结束亲子阅读呢?理论上讲,亲子阅读可以一直进行下去,无论孩子多大,全家一起读一本书都是一种很惬意的享受。
对了,当年在书店碰到的那位家长,我们成为了好朋友,经常交流孩子的阅读。现在,她仍在坚持陪孩子读书,而孩子在阅读的路上走得也越来越顺利。
所以说,孩子上学了,别急于终止亲子阅读,在阅读的路上,再送孩子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