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序:八九月份是汗液和阳光交织的时间,也是采中药的好时节,大山一片翠绿,山花烂漫,溪流潺潺,不过今年的八月雨伏天来得迟了,蝉聒噪整个夏季,让人一时间多了几许烦躁和不安,当然一年的蝉蜕遍树都是,村子里的人每日早早就进山了,渴望能采到价值不菲的中药,运气好了,能碰上些蝎子和蛇换几个西瓜解渴,但是对于这个暑假的我,要做的却远远不止这些!
昨日下午,仍是骄阳似火,我和母亲各提了袋子进山了,由于各个林子被许多人“光顾”过,所以中药材没有多少,故此翻山越岭,找了数个林子,大汗淋漓,加上蚊虫叮咬,累和焦急,太阳愈大了,喝光了身上的水,口渴难耐,嘲笑的是一旁的白杨树却站得笔直,用枝叶托起那厚重的烈光,我抚了汗,母亲看我热得厉害,便提议去溪旁的养蜂人家讨些蜂蜜水喝。
不久溪水对岸传来密度很稠“嗡嗡”声,抬首踮脚看去,不远的核桃林处一绿油油帐篷,漫天蜜蜂舞于夏风,凌于百花之上,再向前踱步,数十了褐*色蜂箱在葱翠的草丛中若有若现,临至溪旁,本可一步淌过,却遇到麻烦,数十只蜜蜂或猛扑过来或是轻飘落于肩头,吓得我和母亲连连后退,怕被蜇伤,固然也不敢拍打蜜蜂,也怕惹“恼”它。
惊慌之下,我见到了夏日第一个养蜂人,她是个中年妇女,穿了件淡*色纱衣,三步并作两步跑来,口中言语着不标准普通话,四川口音极中,示意我和母亲不要紧张,看着她不慌不忙伸出手指,不过片刻,那数十只乖乖蜜蜂卧于她手,接着飞往别处,像是母亲抚摸了自己孩子一般,这是他们的神奇的技术,打量了我和母亲上下,又看了我们手中袋子,便知道我们是本地采药人,脸上洋溢着微笑,用手指指着他们的帐篷,示意我们去做客,我连忙点头答应,接着她护着我们走向帐篷!
第二个麻烦便是养蜂人的狗,据说是藏獒的优良后代,威武霸气,獠牙暴露,一点不让陌生人接近的样子,当然它的几声狂吠让那中年女人用厉声呵斥,于是没了刚才的神气,舔着尾巴像个委屈的孩子一般。
接着中年女人将我们迎进帐篷,开始忙活为我们冲蜂蜜水,汗珠滴落,真是埋怨也不起作用,我向外张望,女人的丈夫正在外仔细检查着每个蜂箱的蜜脾,也不过须臾,母亲与那个中年妇女拉起了家常,寒暄不已,如同多年的故人未见一般。
我无事就四下张望,仔细瞧了他们帐篷内的东西家具,更是让我吃惊,映入眼帘的是简陋的木桌上一台老式彩电,木桌下是各种制蜜的器具“搅蜜桶、蜜脾、水桶……”等等,还有一旁泥塑的土灶放这整齐两只碗筷,再有的就是头上一颗土色的旧灯泡和我屁股下的两张硬床板,剩下的一无所有,这样的摆设和我少年见到从未变化,便是思绪万千,一时下不能自已。
记得少年那季,生病发烧,口中呓语要喝蜂蜜水,母亲一个电话,一养蜂人跑了好几里山路为我带来蜂蜜,还记得一次,父母外出有事,便将我寄于养蜂人家,记得清楚,他们仍然是四川人,没有孩子,见到我欣喜若狂,教我如何看花期,如何认识蜜蜂,如何去喜欢蜜蜂,却被蜇的大哭,他们将我抱入怀中,冲了杯蜂蜜水,开了老式旧彩电,在昏暗灯光下问我“甜不甜”,为我讲着他们流浪的故事,直到他们走的时候,我竟然不舍得,那时认他们做了“干爸、干妈”,现在想来,仿佛历历在目,更是感慨万千!
半晌,那个检查完蜜脾的男人回到帐篷,看到我们,仍是微笑,先是褪去身上的护纱,又泡了四杯茶水,点了一支烟,坐了过来,他告诉我他们是从沂蒙山而来,辗转去了安徽*山,那里的油菜花是很好的蜜源,然后来到了陕西,待到山花烂漫,都是为了赶花期,而我闻了他们牧蜂而来一路的故事,这是我每年暑假必修课,收益许多,直到昨天夜晚回家,那个男人眼中的疲累让我记忆犹新,但我感受到有种奇怪的坚韧在一直支持着他们,他们的坚韧对于我从小到大,感受极为熟悉和真切,那不是怨天尤人,好像是幸福,是甜蜜!
其实很久以前,每年都有养蜂人至此,他们诚实守信,漂亮朴素,我便想写下他们的故事,只是近水楼台,不能真正体会他们“蜜恋一生”的传奇,不过今日所作,实为交谈之感慨,也算饮水思源,了了一桩心事吧!
文:有种民族叫作吉普赛人,在70年代有种吉普赛人喜欢唱那首动听的民谣,唱之:
“甜蜜的工作、甜蜜的工作,无限好啰喂!甜蜜的歌、甜蜜的歌,飞满天啰喂……”
他们称自己为“游牧民族”,他们的职业称为最甜蜜的职业,他们的人生轨迹称为浪迹天涯的故事,他们和他们的“孩子”奉献于世!
(一)家庭和孩子
养蜂人一生都在流浪,逐花而居,辗转大江南北,那年四五月之际,阳光微热,惠风和煦,洋槐花来的娇好,四处飘香,花海荡漾,村里的人都知道马上要迎来一批外面的大家族――养蜂人!
他们来自天涯海角,没有定居之处,大多是中年夫妇或是年轻一点的小两口,带着百十个蜂箱和简单的家具来到我的家乡,得一处水源而居,他们一生的多半时间都在酿蜜,奉献俗家,苦而自知,却甜蜜世间!
曾踏花寻来,在那槐树之下,称半斤蜜,诉三生苦,说起了家庭和牵挂!一对中年夫妇告诉我他们的儿子应该和我一般大小了,我看见他们脸上一抹夕阳般的幸福,最后才反应过来忙问了句:“那阿姨几年未回家了?”倒是我哪壶不开提哪壶,那夫妇透出万般无奈和悲伤,只轻声应了句“大约十来年!”
我:孩子尼?
养蜂人:交给老人在家照看。
我:那老人谁管?
养蜂人:那……那就靠他们自己了!
那数字让我吃惊,十年未归,可知几度春秋划过,不忆当年往事,他们告诉我十年之痒,都有蜜来甜,他们不孤独,因为他们有许多“孩子”,那便是漫天蜜蜂和犬,他们爱蜜蜂,呵护它们,当作心头肉一般,他们可以为蜜蜂三天不吃饭,三天不睡觉,蜂是他们唯一的财富和亲人亦或是情人,而我也曾在那里住过一晚,算是做个见证人吧!
很多人原先以为,养蜂就是把蜂箱往开花的原野上一放,养蜂人尽可收“蜂翁之利”。
养蜂人却说,养蜂必须像拉扯小孩子那样细心才行。
天才刚蒙蒙亮,养蜂人就要起床查看蜜蜂的情况了,翻翻蜜蜂的小水瓶,查看昨晚蜜蜂的喝水情况,是否需要重新为蜜蜂补给水,再四处转转,看看蜜蜂飞舞在蜂箱周围,一股满足感自心底升起。上午,需要手工移动幼虫至蜂箱,为蜂王浆的酿造做好准备;下午,接着昨天未完的工作,摇蜂蜜,收集最最最原始的好蜜。
每日他们用光手去抚摸他们的孩子,我问不怕被蜇伤吗?应该带个手套!而养蜂人摇了摇头,告诉我如果带个手套,气味就会变化,那些蜜蜂变会攻击陌生的味道,因为小蜜蜂也记下了他们“父母”双手的味道,即是一天被蜇十多次,那也是幸福的“疼”。
养蜂人继续说道:蜜蜂躯体虽小,但是与世无争,只会传粉酿蜜,虽然生命只有一个月左右,但是它们一生忙碌,温暖了整个蜂群,牵动这每个养蜂人的神经!说在开始认识蜜蜂起,有了小的成就,但是由于方法不科学,而导致蜜蜂大量死亡,看着这一切,养蜂人说自己曾想放弃一切,心中绞痛,夜不能寐,对这世界在无牵无挂一般,古有黛玉葬花,今有蜂人葬蜂,那夜不知流了多少泪!他们仔细检查蜜脾,生怕自己的孩子饿一分,冷一毫,热一寸,然而小蜜蜂孩子也有脾气,有时会集体“罢工”,搞的自己的父母(养蜂人)千般哄骗,才投向花海!
酿造世界上最甜蜜的食物,可是自己却承受着生活上和精神上双重的苦。抛老别雏,四海为家,风餐露宿。从海南椰林到内蒙草原,春的脚步匆匆,他们的脚步亦匆匆。就那么一路赶过去、赶过去,和农人一样生怕误了花期,带着“孩子”天南海北!
(二)一生流浪
云南境内将游牧民族叫作吉普赛人,寓意为流浪的人,而他们也叫“吉普赛人”,不同的是他们牧蜂。
一年之内,油菜花、槐花、荆平花是蜜的主要来源,曾有一对养蜂小两口与我关系交好,认我做了弟弟,他们是云南人,闻言那女的结婚不到两个月便虽丈夫开始踏上追逐花期的征程,从云南到沂蒙!
闻沂蒙山小调闻名中国,而在养蜂人看来,那里的槐花更是飘香四海,是他们忙碌的天堂,待沂蒙花期过后,带着丰收搬家到青岛的太平山,在那里又是一季槐花,红的,白的,紫的,据说在那里可以酿出三四种上好的蜂蜜,更是不枉此行!
更有的养蜂人从旷阔的内蒙草原而来,他们一起齐聚太平山,夕阳之下,荡气回肠,一碗荔枝蜂蜜,诉说着各自的故事,平凡而传奇,浊酒夜茶,再次褪去疲惫,翌日再次踏上旅程。
有得赶往甘肃,有得赶往陕西,有得赶往安徽,听闻安徽*山的油菜花来的金*,如同满地*金,风浪袭来,一波金色,仿若天宫仙子,如此又怎么会少了养蜂人的足迹,赏够了*山的苍松,体会了梅妻鹤子的生活,背包依旧如此简单。
几经辗转,来到了南京这个热闹的城市,不过他们要找的是宁静的原野,他搂着她入怀,耳鬓厮磨,温情脉脉,言道:“下一步该去哪里!”
她翻了翻灵活的眼珠,调皮道:“走――回沂蒙山,那里的荆平花来了,再不去就晚了”
他点了点头,叫了货车,准备出发!
过了春夏,到了秋冬,养蜂人的“小孩子”该休息了,也该繁殖后代了,他们再次出发,去了温暖的国度水之乡――江南
江南木槿花随风入水,古桥檀香,一把白纸扇,清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在哪里,蜜蜂在木槿中沉睡,以便下一次伟大的旅行!
(三)苦甜谁知
有诗云:“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天底下所有的劳动都是辛苦的,天底下所有劳动的成果都是甜蜜的,正所谓苦是甜的根,甜是苦的果。而把辛苦推到甜蜜极致的,就是那些养蜂的人。
养蜂人也如同我的家乡,都是靠天吃饭,一年的收成由天气来决定!
温度太低,花粉容易潮湿,蜜蜂更是不愿出行,温度太高,如同陕西八月,花粉太干,给蜜蜂酿蜜造成严重障碍,累死的工蜂数不胜数,让人心疼!
再后来,我家乡的养蜂人愈来愈少,有人告诉我是因为家乡的农作物农药化肥使用太多,化工东西太多,让蜜蜂遭受灭顶之灾,言之无错,我的家乡是猕猴桃之乡,每年所谓科学流程便要喷洒几批农药杀害害虫!
还有便是螨虫,它们也是蜜蜂的天敌,可以连续咬死一个蜂箱的蜂,让蜂场遭受重创!
然而天灾人祸,有时一个下雨天就难以度过,养蜂人之苦谁人知道!
来年各大超市蜂蜜灌林立货架,可有人知道那背后是抛家弃子的痛苦和无奈、那背后是众多天灾人祸的劫数!那背后是流浪天涯的苦,那众多从天南到海北的故事不是听完便只感慨一番,而是心怀感恩。
蜜蜂何苦,养蜂人何惧,蜜蜂何甜,养蜂人何苦,希望来年春暖花开,再去访那久违的朋友――养蜂人!
养蜂人(图片来自网络)养蜂人(图片来自网络)养蜂人(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