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萌翻天海上大熊猫频现合浦儒艮保护区 [复制链接]

1#

近日,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合浦儒艮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海上巡查时,观测到一群中华白海豚,约15头。据悉,这已是今年休渔期后第二次发现大批中华白海豚在此活动。目前,该保护区及其周边海域具有明显识别特征的中华白海豚有头,远高于年至年所识别的个体数(55头),种群稳定壮大,且以青壮年为主体,幼豚比例增加,年龄结构呈优。

成年中华白海豚和幼豚。合浦儒艮保护区供图

种群壮大保护区幼豚比例提高

7月10日,正值海洋休渔期,合浦儒艮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海上巡查时,于保护区核心区发现约15头中华白海豚。它们成群结队在水中畅游,不时跃出水面嬉戏,看样子正在捕食,十分可爱。

南国早报记者了解到,由于近年来该保护区生态环境稳中向好,因此,今年以来较容易发现中华白海豚的踪影。5月中旬,工作人员也曾在距离岸边不到一公里的浅海,发现两群中华白海豚在活动。

我国是全球最重要的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种群数量约为至头。其中,在北部湾海域有至头,分两个群体:大风江-南流江口群体约有至头,主要分布于包括三娘湾在内的大风江海域、南流江海域和冠头岭海域;在合浦儒艮保护区,群体数量超过头。

合浦儒艮保护区位于北部湾铁山港海域。监测数据显示,无论旱季还是湿季,该保护区及附近浅海,均有超过70%的水域被评为中华白海豚适宜栖息地。

近年来,合浦儒艮保护区与科研机构连续开展所辖海域鲸豚调查。年至年、年至年,分两个阶段对中华白海豚进行专项调查,采用的是船基截线调查结合照相识别特征重捕法。两个阶段的调查对比显示,年至年,保护区里具有明显识别特征的中华白海豚数量为头,年至年为头,远高于至年所识别的个体数(55头)。两次监测调查目击幼豚比例均超过50%,较过去有明显提高。

适宜中华白海豚栖息的合浦儒艮保护区。合浦儒艮保护区供图

体色变化随年龄由黑灰变淡粉

据介绍,中华白海豚刚出生时并不是白色的,而是黑灰色,接近海水的颜色,是天然的保护色。随着年龄增长,体色慢慢变淡——青年个体呈灰色,成年、老年个体呈白色或淡粉色。

中华白海豚的体色为何会发生变化?据专家介绍,中华白海豚体色变化与体温调节大有关系,幼豚发育未完全,体温调节系统尚未完善,体表颜色多呈现黑灰色或灰色;成年后发育出完整的体温调节系统,体色会逐渐变淡,在海里嬉戏运动时,血液大量流到表皮导致充血,白色皮肤也就变成了淡粉色。

拍照识别让白海豚亮出背鳍来

“成年中华白海豚的辨识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南京师范大学鲸豚专家陈炳耀教授告诉记者,0年至年,南京师范大学鲸豚研究组对北部湾中华白海豚进行调查研究,识别了多头个体,初步估算种群总量在头至头之间。

陈炳耀表示,对于普通人而言,中华白海豚的样子看似都差不多,其实,通过照相识别比对,每一头成年个体都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合浦儒艮保护区的科普教育基地里,展示了部分中华白海豚的识别个体照片,拍摄的主要部位为海豚的背鳍,其形状、颜色与斑点都不尽相同。照相识别是通过野外拍摄,选取高质量照片(对焦准确、正侧面角、对比度强、距离近),基于背鳍边缘的疤痕及附近体侧斑点特征等进行中华白海豚的个体识别。陈炳耀表示,将每次拍摄到的中华白海豚图片进行比对,就可以知道它是否在该海域曾经出现过。

多方合力共同守护“海上大熊猫”

中华白海豚有着“海上大熊猫”之称,作为近岸、沿岸海域的珍稀保护动物,具有无可替代的生态学和生物学价值。由于它们栖息于入海河口和近岸浅海,与经济开发区、航运密集区高度重叠,极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中华白海豚被渔网误伤、被船只撞伤等情况时有发生,海洋运输噪声、沿海工农业污水和采砂、填海造地、海洋资源开采以及过度捕捞导致的食物资源枯竭等,都会严重破坏它们的生存环境。

合浦儒艮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张宏科介绍,近年来,该保护区和当地*府不断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加大海上巡查和执法力度,整治“三无”渔船和非法捕捞作业,海洋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为中华白海豚提供了良好栖息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