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词语理解运用-七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复习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
满分:70分限时:40分钟
电子文稿获取,见下图
一、真题闯关练
1.(2分)(上·黑龙江哈尔滨·七年级统考期末)下面各句子中加点词的词性前后不一致的一项是()
A.我的手指搓捻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欢迎南方春天而绽放的花朵。
B.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C.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D.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严谨和不可能的化身。
A
考查词性。
A.“搓捻”是动词,“花朵”是名词;
B.“毁灭”“创造”在此句中都是动词;
C.“母亲”“妻子”“儿子”都是名词;
D.“我”“这”都是代词;
故选A。
2.(2分)(上·山东烟台·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选项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随着美颜滤镜的普及乃至过度使用,一些影视作品的实际影像风格与预告大相径庭,让观众不忍直视。
B.他的观点一语中的,切中要害,大家都随声附和,一致认同并交口称赞。
C.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同情况,精准设计分层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上各得其所。
D.池塘内进入盛开期的睡莲五颜六色,争芳斗艳,真是美不胜收。
B
考查成语辨析。
A.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此处形容影视作品的实际影像风格与预告很不相同,使用正确;
B.随声附和:自己没有主见,人家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此处贬义褒用,使用错误;
C.各得其所:原指每个人都得到了满足。后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此处形容学生在作业上都能获得收获,使用正确;
D.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此处形容池塘美景,使用正确;
故选B。
3.(2分)(上·黑龙江牡丹江·七年级统考期末)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撒哈拉沙漠并不像人想象的那样是不毛之地,沙漠中的绿洲一派生机盎然。
B.课堂教学形式的调整,也能改变几个动脑筋的学生回答问题、一群不动脑的学生随声附和的局面。
C.一个成绩参差不齐的班级,魏老师才接手两个月,竟然大变样。
D.《孙子兵法》中提到韬略运用时,最忌讳的就是一成不变、照搬照抄,其提倡的观点就是见异思迁、随机应变。
D
考查成语运用。
A.不毛之地:原意是贫脊荒凉不长庄稼的地方,废弃的土地。毛:庄稼、草木。形容荒凉、贫瘠。使用正确;
B.随声附和:形容自己没有主见,人家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使用正确;
C.参差不齐:原意是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使用正确;
D.见异思迁:指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含贬义,多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不符合“随机应变”的语境,可改为“灵活机动”;
故选D。
4.(2分)(上·山东德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贺州大道两旁的紫荆花盛放,摩肩接踵的市民和车辆仿佛沐浴在花海之中。
B.成年后走南闯北,品尝了很多美食,可我总是对家乡的槐花馅包子念念不忘。
C.一些商家抓住“互联网+共享”的热点,在创新服务模式的同时,潜移默化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D.钟南山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敢医敢言的担当精神,成为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A
考查成语运用。
A.摩肩接踵:形容来往的人很多,很拥挤。不能形容花朵的繁盛,用错对象;
B.念念不忘:牢记在心,时刻不忘。正确;
C.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正确;
D.一丝不苟:形容做事十分认真、细致,一点儿也不马虎。正确;
故选A。
5.(2分)(上·江西九江·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
B.生活是美好的,我们不能因为一些小小的失败而杞人忧天。
C.因为烧伤,这只小花猫的脑袋已经成为不毛之地了。
D.辩论会上,正方选手口若悬河,咄咄逼人,令反方选手难以招架。
C
考查词语运用。
A.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本句用来形容学生之间水平不整齐,使用正确;
B.杞人忧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本句用来形容不能因为一些小失败就忧虑不已,使用正确;
C.不毛之地:原指不生长庄稼的土地,后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本句用来形容小猫脑袋上没有毛发,对象误用,使用不正确;
D.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本句用来形容辩论选手气势很盛,使用正确;
故选C。
6.(2分)(上·贵州毕节·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每逢深秋,毕节各大景区参差不齐的秋色总是引人入胜。
B.今年的进博会参展国别范围广、展示内容丰富、展商产品质量更是精益求精。
C.中国各地的博物馆汇集的各时期的文物藏品,确凿证明着中国璀璨的历史。
D.央视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第五季以科技的方式重现祖国山河的气概。
A
考查成语正确运用的能力。
A.参差不齐:常用来形容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水平不一。依据“毕节各大景区”“秋色”可知,描述对象不恰当,运用不正确;
B.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还求更好。依据“展商产品质量”可知,运用正确;
C.确凿:意思是真实、确定,不容怀疑。依据“中国各地的博物馆汇集的各时期的文物藏品”和“证明着中国璀璨的历史”可知,运用正确;
D.气概:气魄;气派;声势。依据“祖国山河”可知,运用正确;
故选A。
7.(2分)(上·重庆大足·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广场上彩旗飘扬,人声鼎沸,十分热闹。
B.视角是个奥妙无穷的东西,俯仰之间,眼中就会大相径庭,心态也会迥然不同。
C.康复的希望渐渐渺茫以后,瘦弱的父亲便开始对着家里的神龛麻木不仁地抱怨。
D.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C
考查成语运用。
A.人声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现指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炸开了锅。使用正确;
B.大相径庭:比喻彼此相差很远,大不相同。使用正确;
C.麻木不仁: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不能形容对着神龛抱怨时的态度,使用有误;
D.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使用正确;
故选C。
8.(2分)(上·重庆云阳·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大家了解到军人王亮勇救四人的英雄事迹后,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B.国庆长假,彭水蚩尤九黎城人迹罕至,大家都争相观看踩花山表演。
C.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海伦终于不再把水和杯混为一谈。
D.班级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挑战。
B
考查成语运用。
A.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使用正确;
B.人迹罕至:意思是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辟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句中形容国庆假期的彭水蚩尤九黎城,和“大家都争相观看踩花山表演”相矛盾,不合语境;
C.混为一谈:意思是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使用正确;
D.参差不齐:原意是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使用正确;
故选B。
9.(2分)(上·重庆·七年级校联考期末)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每每提及那幅画,阿雪总是能神采奕奕地讲述自己创作的点滴,充满了自豪和喜悦。
B.一向成绩平平的他这次居然考了全班第一名,真是个骇人听闻的消息。
C.站上舞台的那一刻,台下人声鼎沸,她热泪盈眶,向观众们深深鞠躬。
D.现在大环境不景气,我劝你安心工作,不要见异思迁了。
B
考查成语运用。
A.神采奕奕:形容精神旺盛,容光焕发。使用正确;
B.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句中表示一向成绩平平的他考了全班第一名,出乎意料,该词语褒贬误用,使用不当;
C.人声鼎沸:指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炸开了锅。使用正确;
D.见异思迁:看见别的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使用正确;
故选B。
10.(2分)(上·湖南常德·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的发展使得汉语里很多字、词的古今义大相径庭。
B.操场上举行拔河比赛,同学们各自呐喊助威,人声鼎沸。
C.他平时一向沉默寡言,想不到在辩论会上竟侃侃而谈,令人大吃一惊。
D.这座坍塌的煤矿下还有五六个工人,我们一定要刨根问底,想尽一切办法把他们救出来。
D
考查成语和熟语运用。
A.大相径庭:比喻相差还很远,两者大不相同;相差很远甚至完全相反。句中形容“汉语里很多字、词的古今义”,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人声鼎沸:比喻人生嘈杂,就想鼎中的水沸腾了一样。句中形容同学们的呐喊助威声,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沉默寡言:指人不声不响,很少说话。句中形容“他”平时很少说话,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刨根问底:指盘问、追究事情的根由、底细。句中指救出坍塌的煤矿下的工人,望文生义;
故选D。
11.(2分)(上·湖北十堰·七年级统考期末)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巍巍华夏,五千年的文明闪耀星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让我们引以为傲。数千年的历史,________,从未中断。那是因为我们________了文化之根,没有忽略农耕文明之美。农耕文明带给我们的________是物质上的满足,________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A.奔流不息守住不仅更
B.浩浩荡荡守住尽管也
C.奔流不息守卫不仅更
D.浩浩荡荡守卫尽管也
A
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第一空:奔流不息:水流奔腾永不停止,也形容事物永不停息;浩浩荡荡:指水势壮阔的样子。“数千年的历史”应该是永不停息的。故选“奔流不息”;
第二空:守卫:防守保卫;守住:保持住,传承下去的意思。根据“文化之根”可知,应该守住文化之根。故选“守住”;
第三空和第四空:不仅……更:表示语意的递进,前后意思一致;尽管……也:表示语义的转折,前后意思相反或相对。根据“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慰藉”可知,前后为意思一致的递进。故选“不仅……更”;
故选A。
12.(2分)(上·湖北孝感·七年级统考期末)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A.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经据典谈反腐,向古人借智慧,对今人敲警钟。
B.在中国农村,仍有一些人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亟待改变。
C.体育部官员亲切接见了中国足球队的小伙子们,并勉励他们要珍惜豆蔻年华,刻苦训练,为国争光。
D.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避免走弯路。
C
考查成语运用。
A.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使用正确;
B.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使用正确;
C.豆蔻年华:少女十三四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不能形容小伙子们,使用对象有误;
D.事半功倍:花一半力气,收到成倍效果;指做事得法,因此费力小,收效大。使用正确;
故选C。
13.(2分)(上·广东东莞·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三十年来,胡老师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诲人不倦,教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
B.他知道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大家保持一致,然而,他不肯做一个随声附和的人。
C.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
D.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栩栩如生的交响乐。
D
考查成语运用。
A.诲人不倦:耐心地、不厌倦地教导别人。使用正确;
B.随声附和:自己没有主见,人家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使用正确;
C.人迹罕至: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使用正确;
D.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句中形容泉水声,用错对象;
故选D。
14.(2分)(上·河北秦皇岛·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奋不顾身抢救落水儿童的事迹真骇人听闻。
B.谁也无法想象,这个环境优美的口袋公园,曾是个杂草丛生、人迹罕至的荒园。
C.宴会上,美丽动人的玛蒂尔德穿得花枝招展吸引了众人的眼光。
D.他这个人有个特点,遇事就是喜欢刨根问底,弄个水落石出。
A
考查成语运用。
A.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与“他奋不顾身抢救落水儿童”的语境不符,使用不正确;
B.人迹罕至: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使用正确;
C.花枝招展:形容女性打扮得十分艳丽。使用正确;
D.刨根问底:指盘问、追究事情的根由、底细。使用正确;
故选A。
15.(2分)(上·湖南衡阳·七年级校考期末)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B.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
C.我满不在乎,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
D.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C
考查成语运用。
A.截然不同:意思是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使用正确;
B.高枕而卧:意为垫高枕头安心地睡觉,形容无忧无虑,平安无事。使用正确;
C.满不在乎:形容丝毫不在意、无所谓的样子。不符合“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的语境,应改为“犹豫不决”;
D.自私自利:意思是只为自己打算;只顾自己利益。使用正确;
故选C。
16.(2分)(上·辽宁锦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城市华丽而优雅,乡村宁静而古朴,在一个游客的眼中,这些都是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面。
B.面对群众反映的生活难题,相关部门应当深入研究、刨根问底,拿出管用的办法来。
C.面对那些不可救药的重症患者,医护人员坚持生命至上,绝不轻言放弃。
D.当入口的食品成为生命健康杀手的时候,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C
考查成语运用。
A.美不胜收: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一时看不过来。使用正确;
B.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使用正确;
C.不可救药:原义是病很重,不能抢救治疗(药:治疗)。后也比喻人或事情已经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多含贬义。不符合“面对那些重症患者,医护人员坚持生命至上,绝不轻言放弃”的语境;
D.杞人忧天:比喻缺乏根据和不必要的忧虑。使用正确;
故选C。
17.(2分)(上·四川成都·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一天,市图书馆门前人声鼎沸,挤满了前来参加签售会的读者。
B.工作组成员在“脱贫攻坚战”中直面困难,从不拈轻怕重,为当地老百姓办了许多实事。
C.纪录片《大国重器》中的工匠们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令观众深受感动。
D.创意设计大赛上,评委们认为他设计的项目很有特色,都随声附和表示赞同。
D
考查成语运用。
A.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炸开了锅。使用正确;
B.拈轻怕重:意为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工作,害怕繁重的工作,怕挑重担。使用正确;
C.精益求精:原意是已经很精致了,还要更加精致。比喻已经很好还求更好。使用正确;
D.随声附和:形容没有主见,人家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不符合“评委们认为他设计的项目很有特色,都表示赞同”的语境;
故选D。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