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迎接春天的最好方法,是把它一口一口吃进去 [复制链接]

1#

春天到了,全国人民都在卯足了劲儿吃春天。早在半个月前,三环家楼下的菜市场,就看见摊贩在角落里用一个小竹桠戳上一小撮香椿苗,就那一小撮,无人叫卖,愿者上钩,都不够炒一盘柴鸡蛋的,立在那里好像只为了说明:春天来啦,我家的菜最新鲜!

被这一小撮香椿苗勾引的,我满脑子都是南方田埂上用剪子挑起来的马兰头和荠菜,可以清炒一盘,剩下的荠菜用来包馄饨;或者上山采茶时顺便掐一把蕨菜,一定要用肥肉多的那块腊肉来炒;再去后院菜地里用菜刀割一把韭菜,清炒一盘螺肉,鲜嫩的汤汁可以拌饭!

春天,谁还想着吃肉啊,全都惦记着吃菜呢,甚至吃花!当我的朋友圈都在秀春笋、秀芦蒿、秀青团的时候,云南朋友非常与世无争的发了一张金雀花炒鸡蛋,力压群芳!“金雀、芭蕉、棠梨、芋头花我们都吃的,就是街上有人挑担卖就吃啊,没有就不吃。”说得非常不食人间烟火,在吃春天这件事上,他们认真的很从容。

站在四月的春光里,不如大家跟着饱妹一起来一次春菜巡礼,看看下面这17个省市,都是如何一口一口把春天吃掉的!

汪曾祺曾说北方城里人不认识藠头,其实不是,更北一点的地方比如辽宁还是吃的,只不过改了个更接地气的名字“小根菜”“大脑瓜”。

凉拌藠头在东北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用酱油和辣椒凉拌,生蒜味更重,另一种则是受朝鲜族人口味的影响,用鲜族辣酱腌制,口味更像是辣白菜。

北京的春天从一扎香椿芽开始,在菜市场能见到它,也就意味着春天正式报到了。

吃香椿也是有门槛的,对于说香椿有异味的人,我只想慢走不送。如果不想怠慢了香椿君,一定要选择笨鸡蛋,摊出来的鸡蛋饼*澄澄的,我喜欢火大版的香椿摊鸡蛋,香气更逼人。吃不完的香椿可以晒干后用来红烧肉,或者用盐渍,存进冰箱,可以把春天留住很久。

槐花是北方最不起眼的花,村前屋后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只有在春天时人们才会想起它,那时快开未开的花苞,最好吃。

质朴又透着时令的灵气,也不用多繁复的做法,简单蒸一蒸便鲜美不可言。撒上面粉蒸熟,蘸着蒜汁吃,微酸中带着槐花的清香,清新爽口。

榆钱就是榆钱的果实,摘榆钱一定要趁鲜嫩饱满的时候,赏味期限只有两三天,所以一到春天,我就紧盯着院子里的榆钱树,时机一到,立马动手。

做榆钱饭要用九成榆钱儿搅合一成玉米面,上屉锅里蒸,水一开花就算熟。盛进碗里,撒一把碧绿白嫩的青葱,另外蒜末、香菜、醋、香油也不能少,吃到一碗榆钱饭,春天才不白过。不喜欢吃咸口也可以学习清代的后宫小主们,做个榆钱糕或者榆钱饼甜一甜。

沙葱,西北人无法抹去的根。在西北,每到吃沙葱的季节,总能听见市集上的卖沙葱的吆喝声:“刚歘的沙葱喂!”

沙葱带着葱的辛辣和韭菜的鲜辣,辣得刚刚好,还带着一丝油香和微甜,即使经过爆炒和汆水,也依然挺直脆弹,可以包包子、炒鸡蛋、做沙葱酱,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凉拌,最有西北的味道。

挖苦菜是很多山东孩子小时候的春天记忆,小朋友们结伴或者在家长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冲向野外。

苦菜一定要挖嫩的,开花的苦菜虽然好看,但是不能食用。苦菜跟小豆腐是绝搭,*豆用石磨慢慢磨成豆渣,混上苦菜煮熟,再准备一碗酱油、辣椒油、小葱混合的蘸汁。小豆腐卷进煎饼,撒点蘸汁,再不爱吃煎饼的人都停不下来。

在上海,早春的菜市场一定少不了一盘盘剥好的绿蚕豆。这样嫩的质地在上海只存在一个星期,可遇不可求。而且上海人只吃本地蚕豆,外地来的叫“客豆”,不放在眼里。

上海人懂得它的好,一般只用葱油伺候,剥出来的蚕豆不能洗,洗过就老了,锅里放多些油,再放入葱花爆香,油热后放入蚕豆翻炒,出锅时再放入半把葱花,出来的蚕豆壳都不用吐,入口沙软,糯糯的,吃起来清甜。

世上怎么会有荠菜这么好吃的野菜!虽然很不甘心它被称为野菜(明明可以秒杀各种青菜),但是最好吃的荠菜还是得在田野里,有着浓厚的荠菜味,蔬菜棚里的荠菜总是差些味道。

苏州的早点摊上,总有荠菜馄饨的一方天地。荠菜跟肉馅一搭就能碰撞出新的火花,肉馅不能太瘦,放一点就足以调动荠菜的鲜味,包裹进面皮,变身成为一个个荠菜大馄饨,咬下去的每一口都很满足。

马兰头的季节很早又很短,仿佛春节一过,雪一融,田埂小溪边就长出红根绿叶一大片,可以去挑了。北方菜场买到的通常是大棚养殖的马兰头,虽然长长绿绿,但少了红根也少了扑鼻的香气。

小时候吃马兰头只是清炒,有一次去南京,吃到一家常菜馆里的马兰头拌香干,香喷喷的,切得细碎,豆干也切得细碎,一定要加点香油拌匀了,再舀两勺进白粥,那是一天好春光的开始。

腌笃鲜这道菜,徽派海派苏派浙派各有不同,有的加鲜肉,有的加百叶结,有的加莴笋,徽派最传统,仅仅是放咸肉和春笋两样,其余佐料食材一样不采。

那咸肉通常是火腿最肥美的一节,整块丢进去,奢侈的与春笋同煨,两者相互成就,熟透的大块火腿捞出来切片做刀板香,余下的春笋才是精华,吸饱了肉汁后,咬下一口飞溅出浓白汤汁,春天的笋发甜,唇齿间泛起汤汁的乳香,香你一跟头!

我不爱吃韭菜馅儿食物,入馅后软糯味儿重,但是春韭炒螺肉是心头好。懂吃的人最懂得在什么地点什么季节吃什么东西,比如《南齐书》里文惠太子问颙:“什么菜味道最好呀?”颙答:“春初早韭,秋末晚菘。”

“初春的第一刀韭菜只配春天的第一盘青螺。”这是一个宁波人告诉我的。明前的螺蛳肥美鲜嫩,明后的螺蛳就不值钱了,摆在一起搁姜片清炒,相互交合的甜是清淡细腻的,只吃它的鲜味儿,这样的菜如果在餐桌上要争抢着吃,两者分量都少都难得,汤汁也要留下来拌饭,不能懈怠好时光。

出了春天的芦蒿吃不得,一斤要掐掉八两。南方沿江沿湖一带的人民格外爱它,特别是鄱阳湖畔的芦蒿嫩得掐得出水。北方人很难明白南方人为什么这样爱吃一股清气直冲脑门的菜,甚至能就一碗米饭。他们不懂,芦蒿的粗纤维吃进肚子里已经很难再吃下别的菜了,这能在夏天到来前瘦下一点。

经常见到的芦蒿伴侣是腊肉或是香干,有时也可以试一试臭干,两股又香又清又臭的鲜活劲儿咽下去,只让人想起四个字“万物生长”。

你以为在我们弗兰,就只有腊肉炒香干,腊肉炒萝卜干,腊肉炒蒜苗吗?大错特错!在春天,只有蕨菜才可以和我们弗兰的老腊肉组成官方CP!

春天新摘的野蕨菜,茎部呈迷人的紫色,末梢则打一个好看的卷卷。最喜欢吃的就是这个卷卷部分,水嫩嫩的,一口下去,猪油香、腊肉香、蕨菜的野生香气弥漫在口腔里,真是妙不可言。这样的蕨菜炒腊肉我能吃三碗米饭。

湖北人最懂藕,藕带更是他们心中的藕之王,湖北人更习惯把藕带叫做藕簪,意思是姑娘黑发里若隐若现的白玉簪。

藕带从池塘里拔出来后就要立刻吃掉,如果是隔夜藕,鲜甜味大打折扣,不吃也罢。我最爱的是酸辣藕带,味蕾被全面打开,是春天湖北的味道。

豌豆尖是四川人民心头万红丛中的那一点绿。众所周知,真四川人烫火锅绝不会选择绿叶子菜。鱼香茄子、宫保鸡丁这种带甜味的菜也要加不少炝辣椒。但是豌豆尖不一样,它是四川菜中的清流。可以清炒,可以煮面,可以焯一焯做白豆腐汤,白嫩嫩的水豆腐漂浮着碧绿的菜苗——没有一个四川人会往豌豆尖汤里扔辣椒。

没错,带着水珠的新鲜嫩豌豆尖大概就是四川人民不可亵渎的春天了。

在四季如春的云南,春天到来的标志就是——花痴,哦不,吃花!云南人民有多爱吃花呢?菜场或者街边,到处都有人挑着担子,成筐地卖茉莉花、金雀花、芭蕉花、石榴花、棕榈花……茉莉花用来炒鸡蛋,芋头花用来蒸茄子,南瓜花用来油炸……至于这个时候我最喜欢的还是棠梨花——一簇簇的雪白,开得默默无闻,但洗净了焯一下,掺上糯米和腊肉丁,软软糯糯的,在滋滋的热油里,棠梨花粑粑的清香发挥到了极致。

春天的印象,就这样一口一口,鲜明地印在了味觉记忆里。

每到春天,我就仿佛听到一根根折耳根在呼唤:来吃我吧!快吃我吧!在贵州折耳根有一百种好吃的吃法。比如夹丝娃娃,比如烫火锅,其中最原生态也最好吃的是凉拌新鲜折耳根。

洗干净的折耳根,简单地加入盐、姜、蒜、香油、辣椒,我们家还会加一点醋和白糖。吃起来酸酸甜甜,又有一点辣味,混合着折耳根的独特香味,十分爽口。这种清新中带着点泼辣的感觉,就是春天的贵州了。清明假期,大家除了吃青团之外,别忘了一口一口咬下春菜吧!

本文转载自福桃九分饱

你是哪里人?

春天爱吃什么菜?

快去留言跟我们聊一聊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